杭州高新区(滨江)近日在全国147个国家级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中连升三级,排名第三,成为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的高新区领头羊。
仅次北京上海 超越深圳
杭州高新区的这个“探花”,究竟有多少含金量?
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国家高新区,大多数是每个城市创新最活跃、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因此,每年一次的国家高新区排名,有点像武侠小说里每年一度的“武林大会”,过招的都不是等闲之辈。今年,杭州高新区成为“武林大会”上第三厉害的高手。
杭州高新区在不断“战胜自己”。最近三年,它的成绩一直在上升:从前年第七,升到去年第六,再到今年第三。它的进步,有目共睹。
前进的每一步,都是相当困难的。看看跟它“过招”的都有谁。
先说深圳高新区。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源地,有“经济特区”加持,毗邻香港。去年它还排在杭州高新区前面,位列第五。其实它也在进步,今年第四,但进步的幅度没有杭州高新区大。
再来看下“榜眼”。上海张江高新区,块头是杭州高新区的四倍多。杭州高新区以小博大,也不是处处落下风。在最关键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上,杭州高新区(第二)还优于上海张江(第四)。
“状元”就是北京中关村。作为第一家国家高新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源地,它一直稳稳地坐着“第一把交椅”。它的块头,比上海张江更大。
杭州高新区拿下的这个“探花”,含金量很高。
创新驱动了良性生态
杭州高新区牛在哪里?
归纳总结,就是一个词——创新。
创新太大太泛,来看看它的“代言人”——专利。它是创新的直接体现。
去年,在杭州高新区,每一万个人就拥有236件发明专利。这个拥有量在全省排第一,在全国也是领先的。滨江企业新华三集团的数字更亮眼:平均每个工作日就能诞生超过3个专利。
创新来自哪里?人才。杭州高新区对人才的渴求,是如此的急迫:该区从2009年开始实施“5050”计划,培育和引进“国千”75人、“省千”125人,引进海归人员5500余人;每年有2万以上大学生来这里就业。
正因如此,杭州高新区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上,已经连续两年名列第二,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实力碾压其他高新区。
而持续的技术创新,促进了杭州高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杭州高新区以软件通信起家,成立26年来,它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网络信息技术产业链。阿里巴巴、海康、华三、大华、中控、聚光、安恒……这些耳熟能详的企业都是从这里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不仅仅是信息产业,还有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记者了解到,杭州高新区已经有100多家大大小小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企业。
从2010年起,杭州高新区开始进入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终至跻身全国三强。
由创新驱动,杭州高新区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产业生态:引进人才、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研发投入、持续创新、做强做大……
不仅是良性的产业生态,还有良性的产城人生态:引进人才、发展企业、建设城市、吸引更多人才、企业发展更好、城市建设更好……
要做全省创新的主引擎
杭州高新区拿下这个“探花”,其意义还不仅仅在于高新区本身。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综合处处长潘毅刚说:“从项目、技术、人才到服务理念,杭州高新区都展现出强大的‘溢出效应’,成为带动杭州乃至浙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纷纷将“分部”开到桐庐、富阳,带动了当地的产业转型升级;
杭州高新区还与新昌县合作,鼓励新昌企业来滨江设立研发中心或研发类科技公司,不取分文还补贴房租,已有新涛电子等6家新昌企业在杭州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
智能制造领域的表率春风动力、德意电器等,其工厂物联网的技术输出方就是来自杭州高新区的力太科技;
始发于杭州高新区的商事制度改革和项目投资集中审批,已经成为浙江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样本;
还有数不尽的创业者,从杭州高新区出发,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在全省各地,继续他们的事业……
杭州高新区此次拿下“探花”,是继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杭州高新区被科技部火炬中心列入全国8个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计划序列后在创新强省方面的又一次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