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2020-07-13 744 gjys005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重访了首次提出“两山论”的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赴陕西考察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并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赴山西考察时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再次宣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以人民为中心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作为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生态化转型的逻辑起点与实践追求,贯彻绿色为民、绿色惠民、绿色靠民的发展原则,对于汇聚全区人民合力推进绿色发展、共同守好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亮丽内蒙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人民是绿色发展的价值立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所决定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主要需求指向和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与所处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程度呈正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过解决14亿人民温饱问题的历史台阶、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诉求也相应发生转折,呈现从“盼温饱”向“盼环保”、从“求生存”向“求生态”转变。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统筹考虑,推进建设美丽中国与绿色富民有机融合,就是对这一诉求转向的内在回应。

  站在人民视角强化生态环境的公共属性。“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绿色为基本底色的大自然曾经繁衍了中华民族的先辈,给予当代人以生存发展条件,还将养育我们的子孙后代。绿水青山作为人民生产生活的物质保障、审美对象和情感寄托载体,是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的综合体。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性,用之恣意不觉,失之悔恨难存。生态环境的好坏、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得如何,既是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现实选择问题,也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长远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

  正视生态环境公共产品普惠需要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坚持以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出发点,自觉纠正经济快速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选择性误区。若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宜居的环境等生态需求与绿色期待,那样的小康是不全面的,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人民也不买账。因为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生态环境恶劣显然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提高政治站位,理性认识到生态环境是关乎人民根本利益、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且具有长期积累、集中呈现的阶段性特点,若不能及时从根源上系统应对,会成为影响稳定的重要因素。要自觉内化“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绿色为民价值指向,以推进绿色发展的务实成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物质文化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需要。

  普惠人民是绿色发展的实践取向

  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绿色权益、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绿色需求、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绿色生活,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实践取向。

  一是要突出问题导向,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成就,但距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要求、距离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和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准确把握我们面临生态文明建设压力叠加期、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攻坚期、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窗口期三期叠加的历史特点,理性认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既有生态环境脆弱、快速发展中累积的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的生态欠账较多等“老问题”,也有因观念、技术、方法滞后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生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与发展进程不匹配、治理机制尚不健全、治理效能不高等“新问题”,还需励精图治、久久为功。

  二是要用最严密制度、最严格法治维护人民绿色权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密集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强化环境执法惩治力度、形成高压态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聚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完善,为深度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持续制度体系支撑,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四个子制度群的整体建设原则与完善的具体方向。下一步,应着力在统筹协调各制度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合力治理效能上落实落细。各地各部门要在执行全国各项生态文明制度政策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制度整体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切实提高绿色硬约束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实践的保障作用。

  三是要坚定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期间,要把重点放到厚植绿色发展根基上,提高绿色发展自觉。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局部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推进绿色发展向实里走、深里走,少一些“移花接木”、多一些“腾笼换鸟”。特别是不能因为疫情影响导致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就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的念头。内蒙古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要结合自身自然生态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聚焦点放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等重要战略定位上,放在促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线布局与发展实效上,放在厚植发展根基、培育新增长点上,不能拼一时的经济效益,要在宏观发展趋势中科学把握,看是否能够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其核心是要让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依靠人民是绿色发展的群众路线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要坚持立足绿色发展向度的当代建构,充分在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两个维度着力,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及首创精神的群众路线融入绿色发展实践,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汇聚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进程的人民力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为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发展行动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政策遵循。构建环境治理体系和绿色发展行动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的全面领导和政府的主导职能,关键是激发多元人民主体的创造性,完善合力机制,切实发挥作用。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使人民群众成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实践的依靠力量。“安吉县绿色发展之路”“弘扬塞罕坝精神”“山西右玉县沙漠变绿洲”“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治理”“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人民群众的绿色生动实践,就是激发人民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生动范例。当前正处于疫情后窗口期,为进一步深化全民环保意识、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节点,各有关方面应紧紧抓住契机,巩固深化生态文明教育,重点要促进各类教育体系之间的有效融通、深度衔接,在深化生态道德实践养成和绿色发展行动自觉上下功夫。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绿色发展理念及其实践作为社会主义文明观最新理论成果,旨在将生态环境的“自然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于实现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利益之中、统一于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在绿色为民、绿色惠民、绿色靠民中促进社会文明整体转型发展,实现绿色化深刻变革,其科学性、时代性仍将在实践中继续得到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所以,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实践,坚定绿色发展的人民立场、人民观点和群众路线,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制度、道路与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010-62227852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裕曦路11号(南区)3号楼B-108室

邮编:101318

2016 - 2022 北京关键要素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38094号-4 http://www.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