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宣示碳排放新目标体现了大国担当 也将倒逼经济转型
2020-09-30
949
r
中国网: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到了两个技术性的概念,一个是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这个“峰值”该如何理解?
何建坤:我们中国现在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能源消费会不断增加。现在的能源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这种化石能源为主,所以,能源消费增加也就意味着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不断增长。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也就是说我们的二氧化碳排放到达一定的高位之后不再增长,实现稳定或者开始下降,这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了峰值。
我们未来到2030年左右,经济社会还要持续发展,能源的消费还要继续增长,但是二氧化碳排放如果达峰的话,那么新增加的能源的需求主要就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来满足。所以,实现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适当地增长,但是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这就实现了二氧化碳排放的达峰。
中国网:其实早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就对国际社会表示,中国将在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习近平主席这一次的宣示跟上次相比更进了一步,那么它的意义何在?
何建坤:在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到2030年的自主贡献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左右要达到峰值,并努力早日达峰。这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非常有力度、有雄心的积极的减排目标。因为全球要实现控制温升不高于两度,并努力低于1.5度这样的目标,全球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减排的力度。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联合国气候大会要求各国在2020年提交2030年自主贡献目标的执行情况,以促进各国对提交力度进行更新,所以习近平主席宣布我们把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时间锁定在2030年之前,比原来承诺的减排二氧化碳达峰的时间有了进一步的强化,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个力度。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这样一个战略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为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勇于担当的精神和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这样一个态度。所以这样的一个目标,我们国内必要更有力度和更有紧迫的行动才能支持我们在2030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中国网:那么这5年来,我国的减排情况如何?
何建坤:中国曾经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我们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样一个目标。到2019年,我们已经下降了48%,已经超额完成我们承诺到2020年实现的目标。
另外,我们也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总的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15%,到去年年底,已经达到了15.3%。所以说我们承诺的到2020年,对国际社会承诺的节能和减排二氧化碳的目标都已经提前实现,现在在努力实现2030年的自主贡献目标。习近平主席又进一步强化和更新了这样的一个目标,我们要到2030年之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我们在未来十年之内要更加强化我们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实际行动。
中国网:从这个情况可以看出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脚步越来越快,那么我国实现减排的成效都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者体现在哪些领域?
何建坤: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们的一个根本国策,所以节能和减排温室气体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我们一个方面大力推进能源的节约,我们在每个五年计划当中,都有单位GDP能源消费下降的这样一个目标。同时,我们要改变能源的结构,逐渐减少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增加风能、太阳能、水电、核电在能源中的占比。这样在保证能源需求的同时,减少碳的排放。所以在高耗能行业,单位产能的能源消费在持续地下降,单位GDP能源消费也在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的占比不断提高,既减缓了二氧化碳排放,又有效地减少了常规污染物的排放,改善了我们的环境质量。中国现在是推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减排二氧化碳的协同效应,起到了双赢的结果。近几年我们通过节约能源,改变能源结构,也改善了我们的环境,同时也减少了碳的排放。
我们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这样一个目标,实际上意味着化石能源的消费基本上不再增长,也就意味着从根本上控制了常规污染物排放的源头。因为现在常规污染物的排放主要的还是来自于煤炭、石油这种化石能源消费。我们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二氧化碳排放基本得到了控制,常规污染物的排放也从源头上得到了控制。这样就保证了我们的空气质量达标。这就是通过改善能源结构,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作为抓手,使得我们既改善了环境的质量,使我们的空气质量能够达标,同时也能够使得我们实现习主席提出的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可以取得双重的效果,同时促进了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新的发展理念的贯彻。
中国网:刚才我们说到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提到了两个技术性的概念,另外一个概念就是“碳中和”,请您跟我们的网友解释一下这个概念的意思?
何建坤:我们在活动中不断地排放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是化石能源消费排放二氧化碳这个温室气体。同时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土地利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汇。比如说植树造林,森林的生长就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把碳固定在树木里边,这叫碳汇。“碳中和”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这个碳源的排放逐渐减少,但它不太可能完全成为零,还有少量的排放,这少量的排放呢和新近增加的碳汇的量相抵消,就是用森林碳汇的增加来抵消少量的碳排放,使得人类活动中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净的,是零。吸收的碳汇减去排放量,是相等的,所以这叫“碳中和”。碳中和也叫做净零排放,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的排放和吸收汇的吸收能够相平衡。所以实现碳中和就意味着人类社会活动不再向大气当中排放温室气体,这样就稳定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防止气候进一步地变暖。
中国网:请您介绍一下我国目前在各个领域节能减排的情况以及在节能减排上还有哪些空间可以发挥?
何建坤:如果2060年我们实现碳中和,必须在几个方面做非常大的努力,这是一个非常有力度、有挑战性和艰巨的任务。一个方面,我们必须坚持新的发展理念,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优先发展数字产业、高新科技产业,要减少钢铁、水泥、化工、石化这种高能耗强度的产业的比例。能耗强度高的产业比例不断下降,新型的数字产业、服务业的能耗强度低,二氧化碳排放少,这种产业不断上升,通过经济的转型,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我党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结构,这是经济体系。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能源,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源,我们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就是你能源需求不断地增长,我满足能源的需求,用的是风电、太阳能、水电、核电,这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它不排放二氧化碳,所以能源是保证供给的,但是碳排放量是减少了,所以转变能源的大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是加强电气化,我们的电都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来满足不排二氧化碳(的需求),在终端的利用当中,工业也好,交通也好,建筑也好,用电取代煤,取代石油。比如说我们发明的电动汽车,就不再烧石油,来用电,电又用可再生能源来发电,这也不排二氧化碳。建筑也是这样,我们供暖,用一些工业余热或者说我们用可再生能源的电力来供暖,来做炊事。这样呢,保障了我们生活的需要,但是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在工业领域也是这样,加强用电来替代煤炭,替代石油,用这个电气化来促进能源的替代。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在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要增加森林的碳的吸收汇。我们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增加森林的蓄积量,这样就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树木当中,不在大气中产生温室效应。我们用森林增加的碳汇来抵消这少量的排放,所以这样就实现碳中和。
实现碳中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目标,这样人类社会活动不再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稳定以后,也就稳定了全球的温度,防止气候变暖对人类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