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石墨烯企业遇产业化困境
2017-06-12
1000
证券时报 编辑:Max
2004年,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发现了石墨烯。这是目前发现的最薄、最坚硬、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被称之为“新材料之王”。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石墨烯产业取得了一定进步。而国内自2014年以来,陆续有多家石墨烯企业登上新三板。但如今,这些企业规模仍然偏小、盈利困难,这背后是石墨烯的产业化难题。
高估收购标的被罚
日前,第六元素(831190)公告收到江苏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江苏证监局对第六元素、坤元评估采取监管谈话的监管措施,并要求提交书面整改材料。
第六元素被罚的起因是其2015年实施的一起并购。2015年,第六元素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发行股份收购无锡格菲电子薄膜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格菲)100%股权,对无锡格菲评估值为1.53亿元,评估增值率680%。
根据评估报告,收益法下预测无锡格菲2015年营业收入为3982万元,净利润为-75万元;2016年营业收入为1.02亿元,净利润为1641万元。而实际上,无锡格菲2015年和2016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均未达评估预测金额的50%。
在江苏证监局处罚前,第六元素已于4月25日发布公告,就无锡格菲2016年盈利未达资产评估报告预测金额进行说明并致歉。且不论这笔交易背后是否存在其他违规动因,但被收购企业惨淡的业绩,确实反映出了目前石墨烯行业的困境。
新三板有4家石墨烯企业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目前新三板企业中,业务涉及石墨烯的企业不少,但真正以石墨烯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只有4家,即第六元素、二维碳素、华高墨烯及凯纳股份。
目前石墨烯主要有石墨烯膜和石墨烯粉体两种形态。4家挂牌企业中,第六元素既有石墨烯膜产品,也有石墨烯粉体产能,二维碳素则以石墨烯膜为主,华高墨烯与凯纳股份均以石墨烯粉体为主。
从2016年的营收情况来看,4家企业规模均不大。营业收入最多的第六元素也仅有3700余万元,最小的凯纳股份2016年营业收入仅有100余万元。由于主营的石墨烯产品均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销售,4家公司业绩全部处于亏损状态。
除了上述企业外,目前新三板还有多家企业的业务涉及石墨烯,如圣泉集团、兆鋆新材等已开始涉足石墨烯材料的研发、生产;东方碳素也于去年宣布布局石墨烯产业。
石墨烯产业化受阻
“目前石墨烯行业的大规模应用还在市场适应和拓展阶段。”华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国华告诉记者,石墨烯产业化的瓶颈在于大宗产品应用开发尚未成功。
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石墨烯在许多领域的应用仍然处于研究开发阶段,产品应用技术整体成熟度偏低,生产成本较高。产业化难等成为摆在新三板石墨烯企业面前的难题。
以第六元素为例,其年报中表示,公司成立至今尚未盈利,主要原因是石墨烯产品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在分析无锡格菲盈利未达标这一问题时,第六元素也表示,主要是因无锡格菲小尺寸石墨烯触控传感器及触摸屏市场的开拓受阻。
拥有大尺寸石墨烯膜批量生产技术的二维碳素,在2013年宣布国内首条年产3万平米石墨烯薄膜生产线投产。但近年来,公司持续发生较大金额的亏损,公司认为,主要是因行业发展现状、下游应用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导致公司主营产品未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销售。
在产业化受限的情况下,即便生产技术成熟,企业也无法将产能转化为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