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企业中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2018-02-27
919
知识产权报 编辑:Max
目前我国正处于知识产权制度完善的十字路口。虽然远不到位的保护与尚有缺失的权利限制(广义的,即授权前与后的限制)问题有待解决,但知识产权保护的道路仍须坚定走下去。服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服装行业塑造良好经营环境的重要方面之一。但服装企业重视度不一,使因知识产权纠纷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很大。服装企业自身,要树立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要把保护措施根植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
2016年8月,一位来自美国洛杉矶27岁的设计师Tuesday Bassen在Twitter上控诉知名服装品牌Zara抄袭,这位设计师立刻获得了20多位知名设计师的支持。自称作品被抄袭的设计师们在网上竞相发图指责,再次戳中快时尚品牌的设计软肋,也让服装原创设计的保护问题成为舆论的焦点。
对知识产权保护重视度较高的一般在工业制造和软件行业的企业,而服装行业(制造及零售)的企业对这块的重视度一直不高,甚至是可有可无的态度,尤其是服装零售企业。但服装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却很大。无论是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还是判决结果对于侵权人的制裁,双方都会因知识产权案件而受损失。这些数据和这些数据背后每个案件纠纷成因、争议焦点以及审判结果,折射出了中国服装企业现阶段存在的最大法律风险-----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一、企业外部法律风险
这方面主要指服装企业无法左右的、因法律外部环境而造成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傍名牌”行为
傍名牌是一种不正当竞争的现象,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1]
现行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商标所有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登记。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当事人认为他人将其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欺骗公众或者对公众造成误解的,可以向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申请撤销该企业名称登记,企业名称登记主管机关应当依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