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消费品工业三年(2018—2020年)振兴计划》印发
2018-04-25
1191
来源:山西省经信委
关于印发《山西省消费品工业三年(2018—2020年)振兴计划》的通知
各市经信委、省直有关部门,相关行业协会:
为振兴我省消费品工业,提高消费品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消费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我委制定了《山西省消费品工业三年(2018-2020年)振兴计划》,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8年4月18日
附件
山西省消费品工业三年(2018—2020年)
振兴计划
消费品工业涵盖轻工、纺织、食品和医药等门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民生性、支柱性产业。为振兴我省消费品工业,提高消费品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效提升消费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更好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特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现状
消费品工业是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传统优势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消费品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随着消费需求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的融合发展,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产品、智慧医疗产品等新兴消费品不断涌现,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智能化成为未来消费品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国内情况
目前,已形成覆盖面广、结构相对完整的消费品工业体系,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品制造基地和消费市场。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大供给能力强,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49992.2亿元,占全部工业的近30.1%。二是品种数量极大丰富,有100多种消费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家电、制鞋、棉纺、化纤、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三是产业质量水平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已由贸易代加工、劳动密集型向自主品牌研发、知识密集型的发展态势转变,形成了一批品牌优、品种全、品质好的消费品制造企业和产品。
(二)我省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消费品工业坚持加快发展与优化结构并重,产业规模和产品质量稳步提升。2017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88.1亿元,占全部工业5.6%;白酒、食醋、日用陶瓷等产品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技术创新、品牌建设、集聚发展等扎实推进,已培育山西省名牌产品176个。
分行业来看
1. 食品工业。初步形成以酒醋乳、肉制品、饮料制造等为支撑的产业体系。2017年,302家规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24.8亿元,占消费品工业比重为63.2%。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个。汾酒集团、水塔老陈醋、古城乳业等骨干企业发展迅猛,杏花村汾酒集团白酒营收排全国第7位,食醋产销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固态发酵白酒生产技术、老陈醋净化技术等攻关项目取得突破。依托特色食品资源优势,小杂粮、果蔬饮品等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2. 医药工业。初步形成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卫生材料等门类较全的产业体系。2017年,82户规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6亿元,占消费品工业比重的19.7%。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拥有4个中国驰名商标。重点产品中有20余个品种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其中化学原料药克拉维酸钾销量居全球第一,青霉素出口量居全国首位,丁桂儿脐贴、复方苦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药用空心胶囊等品种的市场份额位居全国前列,晋北原料药及制剂、晋中中成药、晋南新特药等集聚区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
3. 轻工业。初步形成以日用陶瓷、日用玻璃、造纸、塑料、新兴家装等为支撑的产业体系。2017年,68户规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4.9亿元,占消费品工业比重的11.63%。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拥有13个中国驰名商标。日用陶瓷产量约占全国的10%,人工吹制玻璃器皿占全国总量的50%,石膏板护面纸产品占全国产量的40%,闻喜祁县玻璃器皿、朔州日用陶瓷陶瓷等产业集群稳步发展,国家玻璃器皿检验中心落户祁县。空气净化器、家用清洁机器人等新兴消费品产业初具规模。
4. 纺织工业。初步形成棉纺织、麻纺、针织、印染、服装、装饰用纺织品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17年,43家规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3.8亿元,占消费品工业比重的5.44%。已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行业技术中心1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个。丝麻特色纺织品在全国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但总体来看,我省消费品工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规模小,2017年产业规模仅占全国的0.28%,其中食品行业各项指标占全国比重不足1%,医药行业在全国排名长期徘徊在25位左右。二是企业市场竞争力低,“小、散、弱”现象比较突出,技术装备、生产营销、品牌效应等均处于较低水平;家族式经营模式较为普遍,企业经营者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三是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投资强度普遍低于1%,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应用适用技术的能力不强。四是产品供给和品牌建设存在差距,产品结构单一、品质水平不高、品牌影响力较差。五是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认识不到位,政策支持力度弱;加之受煤焦钢等原材料产业的资本挤出效应,金融资本支持力度不足。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认真落实国发〔2017〕42号文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总体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深入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顺应消费升级变革趋势,加快消费品工业领域“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引领产业向特色化、品牌化、智能化发展,开创具有山西特色的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消费品工业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消费品工业发展环境日趋优化,“三品”专项行动成效显著,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产业实现向中高端迈进,初步形成内涵式与外延式增长相促进的产业发展态势。
——全省消费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稳定在10%以上;培育3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2017年提高0.5个百分点,新增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自主品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山西特色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不断提升,初步形成品种多、质量高、品牌强的产品供给新形态。
(三)主要任务
围绕发展目标,以消费品工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着力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以及创新驱动工程、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绿色安全发展工程,加速形成品种多样、品质可靠、品牌知名的发展新格局。
——实施消费品工业供给侧改革。分业施策,研究制定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规范行业管理,推进标准化制度建设;深化“放管服效”改革,试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推进网上申报办理;落实服务企业常态化制度,解决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财政支持制度和办法,完善金融扶持政策,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清理规范涉企税费,降低能源、物流等要素成本;树立一批我省特色消费品领域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开展消费品工业领域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智能车间等领域示范企业和项目,推进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实施消费品工业“三品”工程。增品种方面,着力提升技术创新、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服务能力,强化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创新,增强山西特色产品供给能力。提品质方面,深入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加快生产工艺装备能力提升,推广一批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工艺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区域特色消费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进与国际标准或出口标准接轨;强化质量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促进产品提档升级。创品牌方面,开展山西省质量奖和山西名牌评选活动,加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有机产品认证的宣传力度;加快品牌服务、认证认可等机构建设,强化品牌策划宣传能力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加强创新能力整合,着力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支持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平台等研发机构;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工程,加快新产品的推出和产品品质的提升。支持检验检测、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服务机构发展。支持企业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融合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智能产品等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
——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围绕我省特色资源优势,支持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特色文化健康属性挖掘,加强质量和安全标准建设,传承发展一批传统特色食品、保健养生、工艺美术等产品。支持企业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实现由单一的消费品提供向产品与服务提供并举转型。按照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要求,以新兴消费品领域为重点,加强优势企业和重大项目引进,支持企业组织模式创新,培育壮大特色新兴消费品规模。
——实施绿色安全发展工程。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实施重点行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绿色改造提升工程;积极推动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开展绿色制造示范认定,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推动食品药品领域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制度,完善检测监管体系;推动食品、中药企业自建标准化基地,提升原料供给能力和安全水平,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三、发展重点
针对山西消费品领域的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和新兴产业,分别按照“做优做强、培育壮大、换道超车”的原则,紧扣消费需求升级趋势,注重质量、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消费品工业新格局。
(一)做优做强优势产业
食品工业。白酒,加快白酒资源整合,强化质量控制和市场整顿,支持企业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和网点,提高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食醋,进一步挖掘产品文化保健属性,推动保健醋、饮料醋等产品研发生产;完善山西陈醋分类标准,开发针对不同区域的差异化产品;支持行业整合重组,鼓励龙头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乳制品,加强并规范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冷链运输储备能力,扩大巴氏奶、酸奶等产品生产规模,积极发展脱脂奶粉、乳清粉、枣味奶、核桃奶、荞麦奶等特色产品。肉制品,继续做大屠宰及肉类加工产业,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及畜禽副产品综合加工,支持重点企业做强品牌影响力。
重点承载企业: 白酒:杏花村汾酒集团、山西汾阳王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梨花春酿酒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长治市潞酒有限公司、山西宗酒酒业有限公司等。 食醋:山西水塔醋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紫林醋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市宁化府益源庆醋业有限公司等。 乳制品: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九牛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同市牧同乳业有限公司、山西雅士利乳业有限公司、蒙牛乳业(太原)有限公司、晋中伊利乳业有限公司等。 肉制品:山西省平遥县牛肉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粟海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大象农牧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闻喜象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 |
医药工业。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持续推动国际化认证和产品创新,巩固抗生素原料药的地位,延伸发展高端化学制剂产品;推动企业开发创新型产品,支持化学制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成药,加大中药传统特色品种和经典方剂二次研发以及现代中药产品研发,培育中药大品种。生物制药,继续推进血液制品的深加工,发展生物疫苗、抗肿瘤药物等特色产品和新型生物药剂型。
重点承载企业: 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国药集团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亚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同药集团、山西普德药业有限公司、山西仟源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中成药: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德元堂药业有限公司、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山西双人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朗致集团万荣药业有限公司等。 生物制药: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等。 |
轻工业。日用陶瓷,支持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推动异型产品开发,积极发展骨质瓷、强化瓷、绿色陶瓷等高档日用瓷,以及无铅无镉、釉下装饰、抗菌环保等绿色陶瓷。日用玻璃,推动产品融入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新理念,重点开发造型多样、文化独特的家居用品和高档饰品等产品。支持日用玻璃、日用陶瓷领域的龙头企业或品牌运营集团,强化品牌运营和管理,培育和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引领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重点承载企业: 日用陶瓷:怀仁县尊屹陶瓷研发有限公司、应县正东陶瓷有限责任公司、平定莹玉陶瓷有限公司、阳城县乔枫瓷业有限公司等。 日用玻璃:山西大华玻璃实业有限公司、山西宏艺玻璃器皿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青春玻璃有限公司、闻喜县宏伟玻璃器皿有限公司等。 |
(二)培育壮大潜力产业
食品工业。支持小杂粮、干鲜果蔬加工、食用油等区域特色产品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宣传推广,拓展品牌知名度。小杂粮,立足我省小杂粮的优势,推动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大力发展杂粮复合面、熟食、杂粮饼干、半成品等产品。特色饮品,重点支持沙棘汁、黄梨汁等特色饮品品牌建设。干鲜果蔬加工,支持核桃、红枣、山楂等多样化干鲜果品开发,发展桃露、杏仁露等植物蛋白饮料和复合果汁、果蔬汁饮料,扩大芦笋、食用菌、蔬菜等产品深加工规模。食用油,加大胡麻油、核桃油、杏仁油、沙棘油等特色食用油产品开发和推广。淀粉加工,发展医药级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高附加值酶制剂、有机酸、功能性淀粉糖等产品。
医药工业。中药,发挥黄芪、党参、连翘等道地药材的资源优势,拓展在药食同源、保健产品、洗化用品等大健康领域的应用;加大经典国药、独家品种等知名产品推广,拓展市场空间。药包材领域,巩固发展药用空心胶囊、药用玻璃等产业,开发适用更广泛人群的特色产品;发展壮大体外诊断试剂、医用耗材、康复医疗器械等医疗器械产业。
轻工业。家电,积极扩大空气净化器、燃气灶具、小家电、智能清扫设备等生产规模。工艺美术行业,结合我省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漆艺、青铜、剪纸、艺术陶瓷、上党堆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化行业,利用运城盐湖得天独厚的矿物资源,发展家用洗涤用品、工业洗涤用品、无机助剂、天然本草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塑料行业,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塑料产业向环保化、复合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造纸行业,培育发展石膏板护面纸、特种工业用纸、卫生纸、高强瓦楞纸等产业。
纺织工业。大麻及丝绸业,发挥我省研发及生产优势,加强大麻高支纱及大麻、蚕丝混纺交织新产品的开发,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棉纺印染业,加快发展高档精梳纱线,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色织织物,提升印染行业智能化水平,深化两化融合与绿色发展。服装业,加快提升服装设计、产品开发能力,加大品牌营销策划,建设集服装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产业用纺织品,推动高端碳纤维、已内酰胺等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重点承载企业: 食品:山西雁门清高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吕梁野山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夏普赛尔食品饮料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中民集团有限公司、山西青玉油脂有限公司、山西天之润枣业有限公司、山西天生红枣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维之王食品有限公司、北京汇源集团万荣有限公司、蓝顿旭美食品有限公司、长治市太行紫团饮业有限公司、山西达利食品有限公司等。 医药:山西广生医药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宏光医用玻璃有限公司、山西澳瑞特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轻工: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中德投资集团、山西乾通塑胶有限公司、山西华龙塑料有限公司、金晖兆隆高新技术公司、山西中科天罡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山西旺中塑料管有限公司,山西华南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运城制版集团、山西强伟纸业有限公司、山西南洋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等。 纺织:山西绿洲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吉利尔潞绸集团,际华三五三四制衣有限公司、山西兵娟制衣有限公司、朔州市森杰服饰有限公司,永济市凯通印染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华晋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等。 |
(三)新兴消费产业
新兴消费品。瞄准国际国内前沿,坚持本土企业培育和省外引进并重,鼓励现有信息化企业、军工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引导传统能源企业向新兴消费品工业领域转产发展,引进一批知名消费品工业企业,推动形成一批消费品工业个性化定制和创新示范产品。医药工业,引进发展可穿戴生理信息监测设备,具备云服务和人工智能功能的家用、养老、康复医疗设备;瞄准大健康发展趋势,支持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服务、中医文化旅游等新型健康服务模式发展。轻工业,要以新兴家电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研发技术优势,重点培育壮大智能清扫设备、空气净化器等产品生产规模,拓展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强化引进和再创新,大力发展智能节能家电、智能锂电电动自行车、智能照明产品、平板电脑、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音箱、虚拟现实产品、智能化计量器具等产品,再造山西家电产业新优势。纺织工业,发展功能性服装面料和制服制造,引进发展智能感知的功能性材料及服装等智能产品,推动发展个性化定制新模式。
重点承载企业。支持现有信息化企业、军工企业、传统能源企业等,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延伸发展、创新发展、联合发展、转型发展,生产符合新兴消费需求的消费品;加大新兴消费品企业和项目引进,不断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素质。 |
(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确定重点推进产业和细分领域,制定符合区域特色的消费品振兴方案,确定推动发展的重点产业,推动现有集聚区和园区规划布局,形成区域产业协同、重点产业集聚、互为依托支撑的发展新格局。
各市重点产业及集聚区(园区) 太原市:重点发展清徐醋产业基地和肉类加工区、乳制品加工区、医药创新集聚区、新兴消费品集聚区等,支持清徐食醋工业园等园区建设。 大同市:重点发展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产业基地、乳制品产业集群等,支持大同医药工业园等园区建设。 朔州市:重点发展乳制品加工区、怀仁应县日用陶瓷产业集群等,支持怀仁应县陶瓷工业园、怀仁医药化工园等园区建设。 忻州市:重点发展淀粉产业集群、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等,支持忻州龙岗食品药品工业园、神池县绿色食品工业园等园区建设。 吕梁市:重点发展汾阳文水白酒产业集群、核桃红枣沙棘小杂粮牛肉加工区,支持山西汾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 晋中市:重点发展榆次醋产业基地、祁县白酒产业集群、祁县玻璃器皿产业集群、平遥肉类加工区、中药生产基地等,支持榆社医药工业园、榆次医药园、太谷食品医药工业园等园区建设。 阳泉市:重点发展平定日用陶瓷生产基地。 长治市:重点发展淀粉产业集群、塑料产业集群、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中成药集聚区、沁州黄小杂粮加工基地等,支持长治康庄工业园、长治振东科技园、长治宋村健康产业园等园区建设。 晋城市:重点发展阳城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丝麻纺织品集聚区、 黄梨汁特色饮品集聚区、中药材加工区等,支持晋城南村新兴产业工业园等园区建设。 临汾市:重点发展中药材加工区、医药工业集聚区等,支持侯马医药工业园等园区建设。 运城市:重点发展永济闻喜肉类加工区、纺织服装集聚区、闻喜玻璃器皿产业集群、日化产业集聚区、浓缩果汁集聚区、医药工业集聚区等,支持运城空港服装工业园、运城盐湖工业园、芮城现代医药工业园等园区建设。 |
四、政策措施
(一)创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管理流程。加大商标、地理标志、外观设计、发明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开展重点领域、重点地区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消费品专项行动,净化市场环境。支持行业协会开展标准制(修)订、行业发展研究、产品展览展示、企业咨询服务等工作,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
(二)加大金融扶持。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拓展使用范围,重点支持消费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改造升级、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引导已设立的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对优势、潜力消费品企业的投资力度。引导消费品工业企业改制上市或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挂牌,并给予资金奖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消费品工业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
(三)推动集聚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明确集群功能定位,确定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引导新建和搬迁项目向集聚区布局。支持集群特色园区建设,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使园区成为加快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引导和支持园区内龙头企业或社会资本,围绕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建设研发、检测、设计、融资、展销、物流等各类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增强产业发展支撑能力。
(四)狠抓项目建设。加大消费品工业领域优质项目储备,拟定年度项目推进计划,强化跟踪协调、监督服务和目标管理,深入开展入企服务,推动实施一批重大消费品产业化项目,培育经济转型升级新动能。建立健全服务企业常态化工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完善企业诉求反馈处理机制,加大问题线上、线下督办力度,解决项目建设突出问题,务实高效推动项目落地建设,推动行业向中高端迈进。
(五)培育市场新主体。支持现有企业提质增效、做优做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吸引和培育一大批消费品工业“新主体”。加强对消费品招商政策和优惠条件梳理,开展产业招商、园区招商等专项招商,精准对接优势知名消费品企业,吸纳企业生产基地落户。推动招商项目落地全套手续办理流程化,生产要素、资金等配置合同化管理,强化招商考核机制。
(六)提升内生动力。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开展新产品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对消费品工业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重点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加大补助力度。开展消费品工业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支持消费品工业公共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机构、工业设计中心、文化创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