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高新区:勇立潮头扬远帆
2018-11-16
760
来自:网络 编辑:Rita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相较于40年的改革开放,宿迁高新区创业18年,不过刚刚“成年”。在宿迁高新区创新缔造奇迹的土壤上,改革者和创业者共同织就了一幅绚丽的画卷。
宿迁高新区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工业强区的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提高发展质量,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构建激情与梦想的智慧园区,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18年来,宿迁高新区荣誉满满。先后获批国家薄膜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省级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省级光伏新材料特色产业园、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等;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18人,建成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1家、省级研发机构45个、院士工作站3家;园区内30家企业获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获批科技副总10人,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9.9%;有上市企业21家,其中本地企业10家。
突出特色聚集 注入发展新动能
产业集聚区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点。
对产业集聚区的定位,就是要准确把握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科学内涵。宿迁高新区将“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四个要素有机融合,围绕区域“2+1”主导产业建设规划,全力做大做强以北斗星通、龙净环保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装备、通用装备等;以正大集团、益客食品等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发展功能食品、健康食品、生物提取物等;以中玻电子玻璃、秀强玻璃、博迁新材料等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新能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等。“2+1”主导产业企业达到117家,今年上半年实现开票销售72.49亿元,占园区工业开票销售的84.36%,入库税收占园区比重达到85.8%。
宿迁高新区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先进特色产业园的战略部署,规划建设北斗电子信息产业园、玻璃科技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为园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委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编制北斗电子信息产业园发展规划,借鉴了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及园区经验和做法,实地调研分析了上海西虹桥、南京、昆山等北斗产业园,结合自身产业基础,编制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委托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玻璃科技产业园发展规划,先期规划3100亩,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显示玻璃、太阳能玻璃以及玻璃深加工产业。电子信息显示玻璃产业区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电子玻璃原片规格最齐全的生产基地。
北斗电子信息产业园是市中心城区重点打造的八大先进特色产业园之一,由江苏北斗星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商务广场、电子信息产业园三大部分组成。电子信息产业园集研发、生产、孵化、服务于一体,规划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预计能够承载研发平台10个,工业项目30个以上。2018年上半年,产业园签约项目4个,意向落户项目6个,其中研发平台3个,工业项目7个。工业项目中,北斗产业配套项目1个,基于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项目3个,集成电路及相关配套产业2个,智能机器人项目1个。2017年,北斗电子信息产业园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第五批省级科技产业园。
经过多年发展,宿迁高新区玻璃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已经成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为进一步推进玻璃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中玻电子玻璃、汽车玻璃等项目,高新区规划建设玻璃科技产业园,先后集聚了秀强股份、中玻电子玻璃等20家玻璃制造企业。2017年实现开票销售17亿元、税收1.3亿元,分别占园区整体比重的10%、27%。拥有省玻璃制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获批省内唯一一家省级玻璃制品出口基地。
突出创新驱动 点燃发展新引擎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因此要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只能依靠创新驱动。宿迁高新区起步迟,发展快,靠的就是科技创新。
完善政策体系,提供创新有力保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创新主体是企业,政府在创新过程中负有促进和引导的责任。宿迁高新区一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创新40条”“知识产权强省18条”“人才新政26条”,另一方面制定出台《宿迁高新区关于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宿迁高新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奖励办法(试行)》,精准发力鼓励科技创新。目前高新区形成了以创新驱动、人才奖励两个政策组成的宿迁高新区科技政策体系,涵盖了科技创新领域的所有项目,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集聚资源要素,打造创新优势平台。宿迁高新区建设高质量创新载体,引进和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2个,建成省级玻璃检测中心1个,入驻孵化科创型企业16家;引进入驻服务机构10家,其中宿迁市技术交易服务中心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达成合作关系,2017年完成技术交易216项,实现技术交易额3048万元。
加强高企培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才能掌握发展与竞争的主动权。当前宿迁高新区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上半年组织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完成申报4家,2018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6.92亿元,同比增长16.17%。建有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研发机构45个,基本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先进复合材料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宿迁高新区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科技服务骨干机构能力提升项目结束公示,绿金人橡塑获省产业前瞻和共性关键技术项目,《省科技厅、省统计局关于2018年1-6月份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指标进展情况的通报》通报中宿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明专利申请数达266项,位列全省50个高新区第二位。
突出项目招引 开拓建设新局面
项目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突破口,经济发展的希望在项目、出路也在项目。尤其是在当下发展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抓投资、上项目更为紧要,更加迫切,更具特殊意义。高新区持续开展招商活动,优化营商环境,招引了一大批优质项目。
坚定不移,持续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宿迁高新区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主责主业,瞄准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组建4个专业招商局开展精准招商。今年上半年,宿迁高新区新签约项目频频落地,如逸达新材料项目盘活原翔盛新材料项目,从进场到投产仅用45天。劲鹿新能源项目注册资金3.01亿元,计划投资4亿元,今年7月18日投产。宙际杰智能家居项目注册资金6000万元,计划投资15亿元,主要生产智能扫地机器人、清洁用品、塑料制品等四大系列产品。华力新材料项目注册资金1亿元,总投资5亿元,主要生产腐蚀箔及铝附属品等产品,年产量6000吨。中联管业项目注册资金0.5亿元,总投资1亿元,主要产品为特种工程塑料管件,项目目前设备已进场。
稳步向前,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宿迁高新区把吃透政策、建章立制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提和保障,狠抓政策落实,鼓励客商落户。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要素保障,确保落地项目顺利投产。一方面,宿迁高新区建有2个水厂,日供水能力20万吨以上;建有4个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12万吨/日;拥有10千伏以上变电站17个,无拉闸限电现象;园区集中供热,时最大供热量为400吨。另一方面,在土地管理严、用地指标缺、报批难的形势下,宿迁高新区时刻把握政策动向,学深学透,用足用活政策,深挖用地潜力,2018年上半年,有效盘活了翔盛粘胶、福马木业、瑞达车厢、金辉五金等一批低效闲置项目用地1200亩。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方便企业群众办事,今年7月9日,宿迁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行。
今年上半年,宿迁高新区启动建设18个重点项目,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124.5亿元,预计年产值超过300亿元。项目整体呈现出科技含量高、投资体量大、附加值高等特点。建成后,必将进一步延伸和壮大高新区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高新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宿迁高新区成立18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扬帆远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宿迁高新区将奋勇向前,不懈奋斗,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围绕产业集聚高质量,塑造产业特色,做大产业总量;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抓好公共平台建设,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围绕企业培育高质量,量体裁衣进行扶持,不断提升园区企业发展质态;围绕发展环境高质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提升服务质量,为宿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