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制造国家队闪耀湖州星光
2020-10-15
867
Cindy;来源:网络
(原标题:绿色制造“国家队”闪耀湖州星光)
工信部日前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名单,我市共有1个绿色工业园区、7家绿色工厂、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3项绿色设计产品成功入选。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4个、绿色工厂4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7家、绿色设计产品49项,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领跑全省。
绿色发展国字号队伍中频频出现湖州制造的元素,这与湖州工业领域的发展理念息息相关。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绿色发展也成为湖州工业转型的主色调。我市目前是全国首个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试点示范城市,通过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正不断提升工业绿色制造成色。
制度创新 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工业与绿色发展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如何融合的问题。如何打破常规,让绿色发展入心入脑考验的是制度制定者的智慧。
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为核心,近年来湖州在全省率先出台绿色制造行动计划、考核机制、政策意见,并形成“市、区县、园区、企业、产品”五位一体标准评价体系,成功培育出一批国家级绿色示范项目的同时,还实现了一大批落后产能的出清。
“突出企业的关键核心地位,我们将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实施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工作作为提升企业绿色制造水平和凝聚绿色发展共识的载体,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分星级的评价标准。”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结合“亩均论英雄”改革、蓝天保卫战、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的要求,我市不断完善星级绿色工厂评价内容,使得企业的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走进天能集团位于长兴县和平镇的循环经济产业园,这里除了实现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还打造了国内铅蓄电池行业唯一一条集回收、冶炼、再生产于一体的闭环式绿色智能产业链。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塑料包装盒到金属材料,这里的一整套环保工序实现了废旧电池100%循环利用,也奠定了企业在国内电池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地位。
按照有进有出的原则,我市还在每季度对绿色工厂进行现场核查。对现场核查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属性,由主管部门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对整改不到位企业,撤销绿色工厂认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摘牌绿色工厂56家。
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绿色制造的理念也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共淘汰落后产能企业222家,完成“低散乱”企业(作坊)整治4217家,腾出用能空间26.6万吨标煤,盘活存量土地15045亩,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而这些盘活的生产资源也得以重新运用到工业经济的发展中,持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今年1至8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9.3%、5.1%和8.7%,增速较1至7月分别加快0.5个、0.6个和1.3个百分点,稳居全省前列。
智造为媒 夯实绿色发展之基
如果说绿色发展是目标,智能制造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聚焦清洁化、高效化、循环化、智能化改造,我市以项目为载体,着力提升绿色工厂建设质量。
“以高能耗、重污染企业为核心,我们对企业装备工艺、现场管理水平进行诊断,重点推动企业围绕工业窑炉改造、能源梯级利用、VOCs治理等重点,实施清洁生产及绿色化技改项目。”市经信局负责人说,结合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行业整治等工作,以砖瓦、水泥、铸造、化纤等行业为重点,加快落后产能及设备淘汰。目前水泥行业关停5条生产线,产能压减近20%;铸造行业全面淘汰0.25吨以上无磁轭铝壳中频炉,化纤行业燃煤锅炉实现并小上大,粘土砖瓦行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抓手,近年来我市还持续推动企业上云、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两化融合贯标、数字化小微园区等领域的示范创建,积极推进工业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2019年我市两化融合指数首次进入全省第一梯队,市本级和德清县、长兴县被评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应用示范区,企业上云目标完成率和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总量分别列全省第三、第二。
智能技术的融入使得企业在推进绿色制造的道路上如鱼得水。位于南太湖新区的湖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建厂已有64年,近年来投入3000万元实行技术改造,生产线实现了效率、资源和成本的多方面减耗。“一个汽车的天窗框成品原先需要五道工序的工人人工操作,如今的自动化生产线一气呵成,不仅实现企业生产的绿色升级了,为用户提供的产品也更高端了。”企业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我市已有245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实施节能减排方案585个,完成绿色化技术改造项目353项。为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绿色智能化水平,我市目前已经启动实施《“工网智联”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2年,实现湖州工业数字化转型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未来我市将围绕标杆引领、数字强链、深度用云、未来工厂、智慧应用、蓝盾护航、强基固本和产城互融等方面开展工作,加快推进新基建与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让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湖州特色行业、企业赋能。
政企同心 提升绿色发展服务水平
绿色样板的创建除了企业自身,来自政府部门的助力也成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市以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创新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和绿色工厂建设。
通过制定《湖州市工业领域绿色企业(项目)系列贷试点实施方案》,设立亩均贡献提效贷、绿色项目提速贷、绿色工厂提升贷等金融产品,我市为优质企业(项目)在增加贷款规模、增加信用贷款额度、降低融资成本、加快办理速度等方面予以倾斜。截至目前累计已授信企业895家,授信金额140.8亿元;累计用信企业805家,用信金额98.5亿元,为企业减少利息支出1537万元。同时,自2017年,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出台政策,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政策扶持力度在全国地级市里属前列。今年新制定的制造业高质量赶超发展政策中,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制造标准、绿色改造项目、绿色工厂创建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
在资金支持的同时,我市积极打造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咨询服务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绿色制造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园区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提供专业、有效、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开展组织节能技术推广会及诊断服务专家行等活动,邀请一批专业机构、团队来湖,分行业推广先进适用绿色制造技术,到企业现场开展公益诊断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绿色发展难题。”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全市已相继开展了节电保护系统、工业制冷系统、智慧工厂能效分析系统等专场推介会,为500多家企业进行了绿色智造诊断服务。
我市还积极邀请国家、省绿色制造权威专家,来湖州举办专题培训,解读国家相关政策。2017年以来,全市举办8场绿色工厂创建专题培训班,结合绿色企业(项目)系列贷的推广宣传,会同农业银行组织多场系列贷宣讲会,累计培训500多人次。
为抓好惠企政策的宣传,通过推出“云上政策‘码’上兑现”,市经信部门还推送了各项政策信息12万余条。此外还建立政策常态化申报、政策快速兑现机制,利用“专员+专班”驻企服务机制送政策上门,提升企业在绿色制造推动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参与度。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绿色制造的发展水平,我市还在推进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市经信局负责人说,聚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目前我市正以标准引领、重点项目实施、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加快推动全市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升。此外,围绕装备、纺织、化纤、金属制品等行业,我市还将积极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力争推进全市100个重点节能技改项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