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碳交易中观测我国碳中和的投资机会

2021-03-23 665 CC,来源:网络

(原标题:从欧盟碳交易看我国碳中和的投资机会)

:碳中和是世界发展趋势: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围绕此目标将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和产业规划。世界多数国家实现碳达峰后才提出碳中和,而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能源需求仍处于增长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重道远。

碳市场是推进碳中和的经济保障:碳排放权交易系统(ETS)是一个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政策工具,合理的政策能够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最确定、最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国外已经形成了五大相对成熟的多样化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我国在开展了试点市场、CDM以及CCER的基础上,于2021年2月1日正式开放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欧盟碳交易对能源产业的影响:EU ETS推行以来,欧盟总体碳排放量明显下降,2019年碳排放相比2005年下降20%;其中电力和热力部门、制造业和建筑业碳排放大幅下降。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转型发展,截止2019年底,欧盟清洁能源发电比例将近60%,风电、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由于新能源汽车尚未普及,交通领域碳排放下降不明显。欧盟为2030年制定了能源和气候政策一揽子计划,并实施“欧洲绿色协议”,以支持到2050年实现气候中性目标。

欧盟碳交易对市场的影响:EU ETS实行对产品市场、行业竞争力、企业业绩以及资本市场产生影响。对商品市场而言,碳交易价格与相关产品价格同向波动,EUA价格作为成本可能传递至电力、钢铁、水泥、炼油等行业,引发产品价格相应上升。对行业竞争力而言,碳价格可能影响相关行业短期和长期竞争力。对企业业绩而言,碳价格可通过企业出售过量碳排放配额、增加企业碳成本或转嫁成本导致产品价格上升等影响企业业绩。对资本市场反应而言,资本市场反应与碳价格变动有关,碳价格作为成本影响企业现金流并间接影响企业业绩。

投资建议: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将带来一系列投资机会。能源结构进一步向清洁能源转型,清洁能源、生物质能源、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建议关注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及垃圾发电、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源产业链。碳交易价格与相关产品价格同向波动,碳价格作为成本可能传递至电力、钢铁、水泥、炼油等行业,引发产品价格相应上升。涉及碳交易的龙头企业一般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碳价格对龙头公司影响较小,其中电力公司中新能源占比高的公司将受益。建议关注电力、钢铁、水泥、炼油等龙头企业以及新能源占比高电力企业。

风险提示:1)碳中和相关政策执行不及预期将对清洁能源推广产生不利影响;2)清洁能源在经济性上优势不明显,导致清洁能源推广不及预期;3)CCUS技术快速进步,或可延缓传统能源的下降,对新能源的发展造成影响;4)新能源技术发展较快,新技术的出现往往替代旧技术,对相关技术公司造成一定影响。

一、碳中和成为世界发展趋势

1.1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战略,绿色低碳势在必行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被称为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此后,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气候雄心峰会及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了这一目标。

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将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目标”作为一个可量化的约束指标,将成为我国推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加速器。《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过去五年间(2016-2019)中国碳排放量年均增速1.2%,超过全球0.8%的水平。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这也意味着,围绕此目标将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和产业规划,将拉开未来数十年绿色经济领域的投资大幕。

1.2世界多数国家实现碳达峰后才提出碳中和

继中国在2020年9月提出碳中和目标后,日本、韩国和新一届的美国拜登政府也陆续跟上了脚步。2019年,欧盟、加拿大等国提出了碳中和目标。根据IEA在2017年发布的碳排放统计数据计算,目前已承诺碳中和的国家和地区代表了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碳排放量。

从时间轴上看,欧盟、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工业化完成后才实现“碳达峰”,可以相对从容地推进经济发展与能源脱钩,碳市场的建设已经积累了部分经验,相对完备。而我国“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30年,且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后期,能源需求仍处于增长期。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重道远,碳市场的建设必将逐步驶入深水区。

二、碳市场是推进碳中和的经济保障

2.1碳排放权交易系统(ETS)——最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

碳排放权交易系统(ETS)是一个基于市场的节能减排政策工具,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遵循“总量控制与交易”原则,政府对一个或多个行业的碳排放实施总量控制。纳入碳交易体系的公司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需要有一个单位的碳排放配额。它们可以获取或购买这些配额,也可以和其他公司进行配额交易。

政府可通过调整碳交易系统的设计以适应当地实际情况,因此,每个系统都呈现出其独特的特性。碳排放交易体系还可以在政策组合中起到不同作用,其作用也因行业而异。如果设计得当,包含碳定价与其他类型监管的政策组合将能够为实现碳中和提供最确定、最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

2.2国外形成五大相对成熟的碳交易体系

(1)欧盟碳交易市场(EU ETs)是全球首个主要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2005年启动的强制性的EU ETs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根据中国碳交易网资料,自运行以来,其交易量约占全球总量的3/4,交易额自2005年运行以来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根据路孚特碳市场年度回顾,2019年EU ETS交易额达1689.66亿欧元,占世界总额的87.2%,交易量为67.77亿吨二氧化碳,占世界总交易量的77.6%。EU ETs不仅是欧盟成员国每年温室气体许可排放量交易的支柱,也是当今主导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引领者。

(2)RGGI是美国第一个以碳交易市场强制性减排体系

RGGI全称是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也即“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是美国第一个以碳交易市场强制性减排体系,由10个州组成。在行业管制方面,RGGI与大多数交易体系不同,属于单行业交易体系,单纯管制火力发电行业。该体系旨在通过电力产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体系规模较小。根据路孚特碳市场年度回顾,2019年RGGI交易额为16.27亿欧元,仅占世界总额的0.84%,交易量为2.93亿吨二氧化碳。

(3)西部气候倡议(WCI)是多个行业的综合性碳市场

西部气候倡议(WCI)是由美国加州等西部7个州和加拿大中西部4个省于2007年2月签订成立的。WCI建立了包括多个行业的综合性碳市场,计划是到2015年进入全面运行并覆盖成员州(省)90%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2020年比2005年排放降低15%。在这一计划的执行下,WCI与RGGI互补。RGGI从一个单一行业为切入点,而WCI扩大了排放交易体系的行业覆盖范围,基本扩大至所有经济部门,交易气体也从单纯的二氧化碳扩大至6种温室气体。WCI发展迅速,根据路孚特碳市场年度回顾,2019年WCI交易额达207.38亿欧元,占世界总额的10.7%,交易量为13.80亿万吨二氧化碳。

(4)韩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东亚地区第一个碳市场交易市场

韩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KETS)自2015年1月在韩国全国范围内启动,是东亚地区第一个启动国家碳市场交易的国家。韩国碳市场的体量仅次于欧盟碳市场(EU ETS),是世界第二大国家级碳市场。KETS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阶段一(2015-2017年),实行100%免费分配;阶段二(2018-2020年),实行97%免费分配,3%有偿拍卖;阶段三(2021-2025年),实行少于90%免费分配,大于10%有偿拍卖。根据路孚特碳市场年度回顾,2019年KETS交易额(不含场外交易)达3.73亿欧元,交易量为1700万吨二氧化碳。

(5)新西兰碳排放交易将农业纳入体系

新西兰碳排放交易体系(NZ ETS)自2008年运作至今,已将林业部门、液化化石燃料、固定能源和工业加工部门纳入其中。同时,企业按照政府的要求将气候变化的影响纳入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参与气候变化的研究与开发,设立气候变化科研基金,积极承担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社会责任。新西兰通过NZ ETS成功实现了低成本减排、促进清洁能源投资的目标。相比其他体系,NZ ETS具有以下特色:将农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企业既可通过国内市场也可通过京都市场进行碳交易、强制减排和灵活参与相结合、预留了与其他国家、区域碳排放交易体系接轨的相应条款等。根据路孚特碳市场年度回顾,2019年NZ ETS交易额达17.46亿欧元,占世界总额的0.9%,交易量为1.19亿吨二氧化碳。

(6)多样化的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

根据碳市场的四项关键指标,可描绘现有的五大相对成熟的碳交易体系的多样化特征。2020年的配额总数相比2016年的年均下降比例。

010-62227852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裕曦路11号(南区)3号楼B-108室

邮编:101318

2016 - 2022 北京关键要素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38094号-4 http://www.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