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布局顶格支持 广州高新区向绿色产业要经济效益
2021-07-13
929
gjys004
截至目前,广州高新区绿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00家,产值超2300亿元,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超过25家。
在广州的上一轮疫情中,有一支来自广州高新区的物资保障绿色车队特别引人注目。
“我们紧急调配了8辆氢能冷链配送车,协助广州市供销总社等配送物资,为封闭式管理区域的居民提供生活物资补给保障。”
“氢能被称为‘终极能源’。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参与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工作,可助力疫情防控,也向广大市民传达出氢燃料电池汽车安全、高效、环保的信号。”广州高新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杨元师说。
广州高新区在绿色发展方面一直领风气之先,包括氢能产业在内的绿色产业已经成为该区的支柱产业之一。以制造业“起家”的广州高新区GDP已突破3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8000亿元,占广州市近40%。在经济体量大且持续保持增长的同时,广州高新区是如何实现绿色环保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呢?
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
在广州高新区,废旧
以区内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广州市万绿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绿达)为例,其收集区内废
“一直以来,我们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推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示范应用,大力构建区内循环经济链条,提升资源利用效益的同时,也利用示范应用的契机强化企业和项目引进,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广州高新区粤港澳大湾区办专职副主任韦波说。
既要经济发展,也要绿水青山。广州高新区在招商引资环节就设置了“绿色门槛”,自2016年起将单位产值能耗作为项目准入评审的核心指标之一。对企业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绿色10条”“低碳16条”……先后出台的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培育出一批绿色产业的龙头企业、细分领域领军企业,实现了绿色产业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区绿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00家,产值超2300亿元,其中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超过25家。
“我们开展的燃煤耦合污泥发电示范项目投产运行以来,掺烧干污泥能力达300吨/天,开拓了一条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污泥处置无害化、资源化的新途径。”恒运集团投资发展部负责人丁翀介绍。
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背后离不开技术平台。“我们大力建设高端研发机构,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打造绿色创新平台,促进绿色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韦波说。近两年,广州高新区引进了13个
“下一步,我们计划采用揭榜制组织关键技术研发突破,实现技术、产品的链条式创新提升。”韦波透露,争取到2025年,绿色产业总体规模突破2500亿元,将广州高新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先行区。
全国率先实现氢能源全产业链扶持
今年2月,
值得关注的是,车辆从整车到研发都是在广州高新区完成的。李荣军把之归结为得益于园区加速布局的氢能全产业链和政策链,“因为氢能产业发展初期,政策扶持和创新的应用场景尤为重要”。
广州高新区重点打造的“3+4”绿色主导产业格局中,包括了氢能利用设施建设和运营产业。
2017年,广州高新区就早人一步率先布局氢能产业发展,并把发展氢能产业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能源结构、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先后出台全国综合力度最大的“氢能10条”和“氢能10条”2.0版,对氢能产业实行全链条扶持,已累计兑现各类财政扶持资金超亿元。加快氢能高端人才团队引进、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装备产业化、重点产品示范应用,产业链条初步完善。引进现代氢能、中德氢能研究院等氢能产业项目39个,加速氢能全产业链布局。
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了
杨元师表示,接下来广州高新区将继续从推动关键技术突破、打造氢能产业高端园区、构建完善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推进氢能多领域应用示范引领等多个方面发力,内育外引,打造千亿级规模氢能产业创新核心区。
打造多层次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今年以来,广州高新区在绿色金融方面动作频频。
成立
其中,在“绿创通”推动下,
“部分绿色中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中小微企业实体资产偏少,它们更多的是轻资产运作,或者是有一些技术,但没有办法形成有效资产。”
“认定为区里第一批绿色企业后,政府帮我们牵线搭桥,获得了3000万的信用贷款。我们将这笔费用全部投入到技术研发中。”李荣军说,这对于初创企业的发展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作为广州“工业一哥”,近年来广州高新区紧锣密鼓地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升级改造,打造多层次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从政策出台、标准制定、产品创新等方面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发展。
去年,广州高新区出台了全国力度最大的地方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10条”,发行全国首批、粤港澳大湾区首笔碳中和债,绿色信贷余额和绿色保险保费位居广州市前列,为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营造最优金融生态。
业界认为,“绿色金融10条”是自2017年6月
下一阶段,广州高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