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主论坛——院士专家共话双碳实现路径

2021-10-22 513

胶东在线10月22日讯(记者 王向荣 李刚)2021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10月19日在烟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当天下午举行了主论坛及圆桌会议。会上举行了新能源项目签约仪式,多位专家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核能综合利用展开探讨,指明路径及方向。

专家论道,双碳最前沿动态引领烟台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气候变化部总裁、英国能源与清洁发展部原部长Claire O’Neil分享了对全球低碳转型的观点。“作为中国经济排名前三的大省,山东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的10%。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山东省大力推进低碳转型,获得了积极成效。烟台作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核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产业正迎来快速成长。”她说道,“碳达峰碳中和之路需要科学彻底的转型,这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的职责和优势,我们支持企业减少和消除碳排放,开发弹性的商业模式,也期待能为山东省,尤其是烟台市的节能减排和零碳能源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国际能源署首席能源经济学家Tim Gould表示,当前各国气候行动正在重塑全球能源市场,“根据测算,如果世界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那么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锂离子电池、电解槽和燃料电池制造商的累计市场机会将高达27万亿美元。在净零排放路径中,到2050年,仅上述五项设备的市场规模就将与目前的石油市场相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表示,综合利用核能,实现热电水三联供,将对满足山东半岛电力、热力和淡水供应发挥重大作用。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继介绍了“华龙一号”核电项目的研发设计和建设情况。目前,“华龙一号”机型已进入批量化建设阶段,国内外均有项目在建,同时有近二十个国家表达了采用该技术的意向。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每年发电近百亿千瓦时,可减排二氧化碳超800万吨。截至目前,我国在运核电机组数达51台,总装机容量达5327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约20台。

探索双碳路径,院士专家引路

当天下午的“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探讨”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就能源安全、电力行业绿色转型、能源技术创新,以及风电、光伏发电、氢能产业助力降碳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能立刻弃煤。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容易实现的目标。2020年我国全年煤炭消费量近50亿吨,目前还不具备依靠其他能源替代燃煤的能力。

他从我国能源结构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减少用煤”的观点没错,但立刻停止用煤,会引发能源供应问题出现。事实上,我国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上成绩显著,煤炭清洗、高效利用、碳捕捉和煤气化、煤液化方面独树一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总之,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他能源要发展,煤炭也不能不用。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吴春利表示,电力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他提出五点思考:第一,加速主体能源向新能源转变。第二,加速推动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保障能力提升,以消纳为抓手,推动新能源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第三,加速推动电力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第四,加快推动智能化、数字化电力运行体系建设。第五,加快推进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体制机制建设。

贝克休斯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曹阳指出,现有技术难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挑战在于,既要不断增加能源供给,又要不断降低碳排放。贝克休斯已掌握CCUS(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从早期的燃烧前、燃烧后捕集、压缩、输送到百年封存安全监测的全套技术概念,希望CCUS、氢能等新技术和技术的结合能为能源保障保驾护航,为低碳减排做出贡献。

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跃兵指出,氢能将扮演能源转型重要角色。从能源供给侧看,氢能能量密度高,作为能源介质可在不同能源形态中灵活转换,既可以大规模储能,又能提供分布式供能;从使用侧看,氢能可助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进行深度脱碳。

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朱钰峰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带来发展机遇,打开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推动整个能源产业链快速向前。减碳大背景下,协鑫也提出了发展方向——打造科技协鑫。

大金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鑫也表示,对风电产业未来充满信心,“去年大金重工全程参与并主导了烟台风电母港产业园建设,产能进一步提升。预计今年,产业园内的塔架和海上风电滚装两个产品的产值将突破40亿元,其中60%的产品售往全球。未来我们在产业园的产能目标将从50万吨进一步提升至70万吨,不仅向全球销售风电塔架,还要由风电装备全球化走向风电海洋工程类业务全球化。”

核能综合利用,探讨多场景应用

在“从核电走向核能综合利用”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围绕核能多元化利用、聚变能、核电经济性、模块化小型堆及先进核电技术等话题展开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指出,核能多用途发展前景广阔。大型“风光”基地远距离输电,如果能配套核电作为稳定支撑电源,长距离输送便不会出现空载或低负荷运行情况。核电在自身节能减排的同时,还能为不可调度的“风光”提供有力支持。

海阳核能供热和余热淡化海水,以及荣成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余热利用等,说明核能多用途发展前景广阔。再者,如果利用核能制氢,比电解氢、天然气制氢效率高,还可减少碳排放。一旦核能多用途发展的经济性提高,其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也会逐步完善,继而充分发挥出潜力,进一步再提高经济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表示,核能高效综合利用任重道远。一方面,继续大力发展新一代核电技术,不断提高安全性、减少排放;另一方面,利用核能进行供热。随着技术发展,特别是第四代核能系统技术的逐渐成熟,核能供热、海水淡化等将在能源和水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表示,核技术应用场景广泛,它对分子进行改造,从而获得更好的材料。比如应用于汽车轮胎,不仅可以节省20%的橡胶,而且还能延长轮胎寿命。在工业、农业、能源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邓建军表示,核能利用“中国方案”有助于降碳。核聚变安全性高、可持续性非常强,对核燃料的利用率在90%以上,产生的核废料非常少而且对环境友好。如果能够实现核聚变,那么整个聚变、裂变、混合堆就能为人类社会所用。我国一直重视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突破,进行了很大投入。目前而言,我国有望实现创新的中国核能利用能源方案,如果能实现在城市建设、热电联供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对降碳目标实现将大有裨益。

圆桌对话上,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畅所欲言,带来最前沿的行业成果的发展动态,全方位探索核能利用场景。


010-62227852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裕曦路11号(南区)3号楼B-108室

邮编:101318

2016 - 2022 北京关键要素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38094号-4 http://www.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