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解剖室】高通:从CDMA先驱到智能互联引擎的跨越与通信技术登顶之路

2025-08-27 31

“连接不是目的,而是释放无限可能的桥梁。当万物智能互联,技术将重塑人类与世界的交互方式。”高通CEO克里斯蒂亚诺·安蒙在2024年MWC巴塞罗那展的主题演讲中如此断言。这延续了高通四十余年的技术基因——以通信为基,向智能延伸,其核心始终锚定“连接”与“计算”的融合,推动从移动互联到万物互联的范式跃迁。今天,我们便来追溯这家通信巨头从CDMA技术开发者到智能互联时代核心引擎的跨越之路。

在全球移动通信的星图上,高通(Qualcomm)的轨迹始终与行业演进深度绑定。当2023年其移动芯片业务营收突破350亿美元,5G调制解调器全球市场份额超60%时,行业再次见证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回溯1985年,欧文·雅各布斯在加州圣迭戈创立高通时,这家以“QUALity COMMunications”命名的小公司,最初仅聚焦于卫星通信技术,谁能预见它将成为定义移动通信标准、驱动智能设备革命的核心力量?高通的崛起,是一部以技术突破打破垄断、以标准制定引领行业、以生态构建跨越周期的行业史诗,其密码藏在“通信+计算”双轮驱动的每一次战略抉择中。


一、初创奠基:CDMA技术的破局与通信标准的突围

高通的创业起点,瞄准的是移动通信领域的“效率困局”。20世纪80年代,移动通信尚处2G萌芽期,主流技术是欧洲主导的GSM(时分多址),但GSM存在频谱利用率低、容量有限的短板。而高通团队盯上了被业界视为“理论可行、工程难落地”的CDMA(码分多址)技术——通过独特的扩频通信原理,CDMA能在相同频谱内承载数倍于GSM的用户,且抗干扰能力更强。

1989年,高通推出首款CDMA商用芯片组,却遭遇了“标准博弈”的寒冬:欧洲力推GSM,运营商顾虑技术成熟度,设备商犹豫适配成本。直到1993年,CDMA被美国电信行业协会确立为2G标准之一,高通才迎来转机。1995年,基于CDMA的IS-95网络在美国商用,其“大容量、低功耗”的优势迅速显现——同一基站下,CDMA用户容量是GSM的3倍,通话质量却更稳定。

此后十年,高通以CDMA技术为锚,构建起“技术研发-专利布局-标准推广”的铁三角:累计申请CDMA核心专利超1.4万件,覆盖调制解调、信号处理等关键环节;通过专利授权模式(FRAND原则)吸引三星、LG等设备商加入;推动CDMA演进至CDMA2000,成为3G时代的核心标准之一。这一阶段,高通虽未直接涉足终端硬件,却通过技术与标准的“底层掌控”,成为移动通信产业链的“规则制定者”,为后续向“通信+计算”转型攒下了技术资本与行业话语权。二、战略转型:骁龙芯片的诞生与移动计算的霸权

如果说CDMA让高通站稳了通信业的脚跟,那么“从技术授权到芯片设计”的转型,则让它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核心便是骁龙(Snapdragon)平台的横空出世。

2007年,iPhone开启智能手机时代,终端对“通信+计算”的融合需求陡增:手机不再只是通话工具,更要运行应用、处理多媒体,这需要芯片同时具备强算力与高效通信能力。当时的手机芯片多是“单一功能”(如仅做CPU或调制解调器),而高通看到了“整合”的机会。2009年,高通推出首款骁龙芯片QSD8250——首次将CPU(Scorpion架构)、GPU(Adreno)、调制解调器(3G)集成于单芯片,实现“一芯多能”。

骁龙的突破不止于硬件整合,更在于“软硬协同”的生态思维。高通为开发者提供完整的SDK(如Snapdragon SDK),优化Android系统在骁龙芯片上的运行效率;通过Adreno GPU驱动移动图形技术升级,让手机能流畅运行3D游戏、播放高清视频;持续迭代调制解调器技术,确保骁龙芯片在通信速率上“始终领先半代”——从3G的HSPA+到4G的LTE-A,骁龙调制解调器多次实现“全球首款商用”,成为三星、小米、OPPO等主流手机品牌的“核心配置”。

这一转型是高通的“二次创业”:从依赖专利授权的“技术服务商”,变为“芯片+生态”的“移动计算平台提供商”。到2015年,骁龙芯片在高端安卓手机市场份额超70%,其“通信强、算力稳”的标签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高通数据中心业务(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芯片)、物联网芯片业务也逐步起量,业务结构从“单一专利授权”转向“多元硬件+授权”,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三、5G浪潮:从技术领先到万物互联的枢纽

当移动通信迈入5G时代,高通再次站在了浪潮之巅——不仅是5G技术的“领跑者”,更通过5G将业务边界从手机拓展至“百业千行”。

5G的核心需求是“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而高通早在2010年就启动5G研发,其“极化码+LDPC码”的双码方案被3GPP采纳为5G标准(控制信道用极化码,数据信道用LDPC码),再次掌握标准话语权。2016年,高通推出全球首款5G调制解调器X50,2019年推出支持Sub-6GHz与毫米波双频段的X55,2022年X70引入全球首个AI辅助的自适应调制解调技术——每一代X系列调制解调器都提前1-2年商用,为手机厂商推出“首款5G手机”提供关键支撑。

更关键的是,高通不将5G局限于“手机提速”,而是视为“万物互联的基石”。通过推出“骁龙X65/X75”等面向工业场景的调制解调器,支持车规级、工业级的高可靠性连接;打造“骁龙5G调制解调器-RF系统”,适配汽车、机器人、智能电网等多元终端;联合运营商、车企推出“5G+C-V2X”(车路协同)解决方案,让汽车能通过5G实时获取路况信息,时延低至10毫秒以内。

5G彻底重塑了高通的业务版图:其移动芯片业务营收从2015年的120亿美元(占比约50%)升至2024年的280亿美元(占比约55%),而“汽车与物联网”业务营收从不足10亿美元飙升至95亿美元(占比约19%)。从智能手机到智能汽车,从工业传感器到AR眼镜,高通的5G技术成为“连接万物的神经中枢”——它不再只是“手机芯片供应商”,而是“万物互联的技术枢纽”。四、多域拓展:构建智能互联的未来版图

在巩固5G与移动计算优势的同时,高通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智能互联生态”,从手机延伸至汽车、XR、物联网等“千亿级市场”。

在汽车领域,高通以“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切入,集成车载信息娱乐、导航、语音交互等功能,已被宝马、奔驰、通用等超20家车企采用;推出“骁龙 Ride”自动驾驶平台,支持L2+到L4级自动驾驶,通过5G+C-V2X实现“车-云-路”协同;2023年收购维宁尔(Veoneer)的自动驾驶业务,补全算法短板,目标2026年汽车业务营收突破350亿美元。

在XR(扩展现实)领域,高通的“骁龙XR2/XR2 Gen 2”芯片是VR/AR设备的“标配”——支持8K分辨率、120Hz刷新率,能实时追踪眼球运动与手势,Meta Quest 2/3、Pico 4等主流设备均搭载其芯片;推出“Snapdragon Spaces”开发平台,为开发者提供空间定位、手势识别等工具,推动XR从“娱乐设备”向“工业培训、远程协作”等实用场景落地。

在物联网与边缘计算领域,高通推出“骁龙W5/W5+ Gen 1”可穿戴芯片,降低智能手表功耗40%;推出“QCS6490”等智能摄像头芯片,支持AI人形检测;基于ARM架构的“Centriq”服务器芯片,为边缘数据中心提供低功耗算力。这些布局并非零散尝试,而是以“5G连接”为核心,以“异构计算”(CPU+GPU+NPU+ISP)为支撑,构建“端-边-云”协同的智能生态。五、成功要素与核心启示

高通四十余年的跨越,源于多重关键能力的共振,其经验为科技企业提供了深刻启示。

其一,是“标准先行”的技术战略。从CDMA到5G,高通始终将“主导通信标准”作为核心目标——通过早期大规模研发投入(年均研发费用超60亿美元),在技术路线竞争中抢占先机;以“专利池+授权模式”推动标准落地,形成“技术-标准-产业”的正循环。这种“从根上定义规则”的能力,让它穿越多代通信技术迭代而不倒。

其二,是“顺势转型”的战略定力。从CDMA技术授权到骁龙芯片的“硬件化”,从手机市场到“汽车+XR+物联网”的“多域化”,高通总能在行业拐点前调整方向:当移动互联网兴起时,它从“幕后技术商”走到“台前芯片商”;当5G打开万物互联空间时,它从“手机centric”转向“device agnostic”,这种“不恋过往、敢破敢立”的转型魄力,是其跨越周期的关键。

其三,是“生态共生”的合作哲学。高通从不做“独行侠”:对手机厂商,它提供芯片+技术支持,帮厂商快速推出新品;对运营商,它联合测试5G网络,推动技术商用;对开发者,它开放工具平台,降低应用开发门槛。这种“让合作伙伴成功”的生态思维,让它在产业链中始终保持“不可替代的枢纽地位”。

其四,是“软硬协同”的技术壁垒。高通的优势从不只是“硬件强”,更在于“软件定义硬件”的能力:通过AI算法优化调制解调器性能,通过软件栈提升芯片能效,通过开发工具降低终端适配成本。这种“硬技术+软生态”的双重壁垒,让竞争对手难以简单复制。


从CDMA的技术突破到5G的全球领跑,从骁龙芯片的移动霸权到万物互联的生态布局,高通的历程是一部“以连接为轴,向智能延伸”的行业史诗。它成功将自己从“通信技术的开发者”,蜕变为“驱动智能互联时代的核心引擎”。

其传奇的续写,不仅在于5G技术的持续深化,更在于能否以“连接+计算+AI”的融合能力,定义6G与智能时代的新规则。高通的经验印证了:在技术迭代迅猛的通信领域,唯有将“标准主导力、战略转型力、生态构建力、软硬协同力”熔于一炉,方能从“一代技术的赢家”成长为“多代周期的领航者”。

对全球科技企业而言,高通的启示清晰而深刻:锚定核心技术不动摇,紧盯行业趋势敢转型,携手生态伙伴共成长,方能在技术浪潮中持续前行,最终从“行业参与者”蜕变为“时代塑造者”

010-62227852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裕曦路11号(南区)3号楼B-108室

邮编:101318

2016 - 2022 北京关键要素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38094号-4 http://www.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