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云计算如何实现规模发展?对话四川通信设计院副总工程师 程德杰我的搜狐

2012-01-04 1292 通信世界周刊   编辑:成成

张鹏

  “千万别把云计算变成第二个房地产。”在近日举办的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年度总结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针对当前的盲目热炒浇了冷水。李德毅表示,政府不要追求云计算的规模,更不要说做全亚洲的数据中心或全世界的某某中心,云计算是一种绿色计算,而不是比规模、比设备、比厂房,发展云计算绝不是简单的圈钱圈地。

  面对国内的“云过热”,业界专家纷纷敲响警钟。“政府主导”的云计算建设模式在大幅度带动云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开始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病。那么参考国外的发展经历,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还将经历怎样的变数,我们又该如何构建云计算健康的生态环境?

  政府应甘于“做配角”

  《通信世界周刊》:2011年,各地掀起的云产业园计划络绎不绝,业界有声音指责为“盲目跟风、圈地圈钱”,请问您如何看待各地新建云基地的产业作用和商用价值,国内云产业是否走进了“发展误区”,参考国外经验,中国市场何时才能迎来真正的云计算的规模发展时间点?

  程德杰:各地纷纷新建云计算基地,并且将云计算作为当地未来的科技支柱产业来发展,从其背后的推手来看,主要还是各个地方政府在推动。

  这一方面反映了云计算的重要性和意义已经为各地方政府所熟悉和了解云计算已经走出科普阶段;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反映出各地在发展云计算产业时的躁动和盲目缺乏长远和战略眼光。这也表明了继房地产热降温以后,各地方急需找到新经济增长点的急切心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当下的云计算产业发展,确实是“虚火过旺”,既缺乏一个统一的发展目标,更缺乏一个可行的发展战略。

  事实上,云计算的概念从提出到当下的产业发展现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没有进入到规模应用的爆发期。从经验参考上来说,中国的云计算发展并无一个所谓完整的、可以照搬的“国外经验”可循。

  但纵观当前云计算的发展经历,从国外云计算发展驱动力上来看,云计算的发展是由市场业务进行驱动,由企业和产业界进行推动的,而非政府主导。

  这一点,可以从云计算最具影响力的服务提供商Amazon、Google和salesforce对云计算发展的里程碑式的贡献看出,他们在业界推出的云计算服务,根据服务类型的不同,被分类为IaaS/PaaS/SaaS三大类。

  因此,如果说中国的云计算发展一定要有所借鉴的话,那么就一定要秉承业务需求驱动、企业主导推动的原则;政府不应将行政意志强加于企业和产业界,搞大跃进式的发展,那样的话,只会起到反作用。

  另一方面,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以及政府在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在云计算的发展上并不是无所作为。

  政府可以站在国家科技发展的宏观角度,通过政策和资金等措施和手段,来促进云计算的发展。在云计算的发展中,要勇于让企业和市场来唱主角,让需求来决定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最终标准和最终胜出企业。

  简单讲,在中国的云计算发展中,应该让企业来唱主角,让市场需求来推动;政府要甘于当配角而非主角。

  至于何时迎来所谓的云计算规模发展时间点,还是让市场和需求来说话,毕竟在当前云计算服务乏善可陈,国内云计算产业尚处于蒙昧期,能够提供给公众的云计算业务和传统业务相比,尚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预测云计算何时迎来高潮,就如当初3G全球首发部署时,预测3G业务能够何时迎来高潮一样不太可靠。

  张鹏

  计费服务是发展重点

  《通信世界周刊》:云计算通过系统而完整的技术架构,重新搭建了全新的商业模式。那么在云计算所涉及的各个技术环节,诸如底层硬件、中间件、安全等领域,目前是否还存在一些技术盲点亟待解决?

  程德杰:云计算技术作为一种高速发展的技术,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架构,即便是在云计算的基础领域内,如虚拟机管理、容错和灾备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因此在软硬件层面,存在这样那样的技术盲点在所难免,这也是未来云计算技术发展和产业突破的热点所在。

  个人认为,从目前产业发展和业务驱动来看,云计算的技术发展仍需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工作。

  首先,传统软件服务向云计算服务的迁移机制研究。

  一般认为,传统软件服务向云计算服务的迁移,在技术上并不存在绝对的难点;但事实上,由传统软件服务向云计算服务迁移,给客户带来的成本预算增加以及服务中断的风险,往往会打消客户尽快部署云计算的念头。

  事实上,云计算的服务迁移,远未做到像传统服务器系统升级那样简便:简便得只要客户稍加培训,即可自行进行系统升级。而现在的云计算服务迁移,主要由云计算厂商进行,费时费力不说,并且在服务迁移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客户的关键数据,这对于那些对数据保密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客户,如银行、安全等行业部门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风险。

  其次,云计算的安全性研究。

  云计算的安全性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云计算自身容错容灾机制研究;另外一个层面就是云操作系统的抗入侵研究。

  云计算的容灾容错机制研究,在Amazon今年出现云计算服务中断后,其重要性和意义再次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而云操作系统的抗入侵研究,相较于传统操作系统,技术资源和数据资源密度更加集中,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再次,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应用研究。

  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作为当前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并非是三种互相隔绝的技术,他们的技术发展途径既是相关交叉又是齐头并进。

  从目前三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来看,打个比方:云计算像是后台运行的任务,而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则像是连接了后台任务和前台用户的中间件;用户虽然享受了云计算的服务,但却很难感受到“云”的存在;但从服务提供层面,缺乏了云计算的后台支持,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空架子。

  事实上,当前国内无线城市、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些项目的推进中,无一例外地都包含了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元素在内。因此,云计算和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应用研究,应是当前产业界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

  最后,云计算计费服务研究。

  云计算服务的强大和便捷早已为世人所知。但云计算提出的初衷,是让人们能够像使用水电一样便捷地使用云计算服务,极大地方便人们获取计算服务资源,并有效节约技术成本,使得计算资源的服务效益最大化。

  但就目前而言,如何对云计算服务进行合理和有效的计费,即如何就提供的云计算服务向最终用户收取服务费用,仍然是一项值得业界关注的课题。

  事实上,在云计算在线计费服务领域,一家名为Zuora(中文译名:祖睿科技)的美国创业公司已经引起了投资界的广泛关注,这充分说明了云计算计费服务的重要性。

  张鹏

  Zuora刚刚于近期(2011年11月)完成36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使得该公司累计融资额达到8000万美元。Zuora成立于2008年,主要为云计算服务商提供云计算服务的计量、定价和收费服务。它的基于云计算的支付平台使互联网商户不需自行开发支付系统,是目前云计算计费产业的领军者及实践者。

  可以预见,云计算计费服务领域将会是云计算研究和发展的一个重点。

  从业务入手占领市场制高点

  《通信世界周刊》:云计算产业链中,国外厂商领先一步,如IBM、HP等都宣称为云计算的端到端方案提供商,请问这种“大而全”的国外公司是否会抢占国内市场先机,国内IT企业的云计算机会又在哪里?

  程德杰:从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集中度来讲,国外厂商如IBM、HP等确实是领先一步,其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中,可以实现端到端的用户服务和应用感知;从所提供服务的系统性和稳定性上来讲,确实是领先国内,甚至是很大幅度的领先。

  但正如前述所提到的,云计算技术和产业仍处于高速发展与变化中,至今未形成业界统一的标准,各云计算厂家的方案基本上不能做到兼容互通,市场还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远不像PC领域的x86处理器那样,已经形成了Intel和AMD的二元寡头局面。

  因此,国内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水平虽然起步较晚,其水平也与国外大厂商存在差距,但并不是毫无机会。

  事实上,云计算和应用服务紧密结合的特性,决定了国内IT企业切入云计算产业,可以先从应用着手、从云计算和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融合服务着手。

  以业务占领市场制高点,获取市场资金回报;进而向云计算上游关键技术研究延伸,突破云计算、虚拟化等核心技术,真正掌握云计算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云计算商业模式缺乏实践土壤

  《通信世界周刊》:云厂商经常强调,云计算不是简单的托管和虚拟化,它是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竞争力,那么国内客户对此是否也感同身受?以目前国内商业环境,客户将云计算转化为新商业模式,是否会存在一些难度?

  程德杰:从目前国内云计算的部署和应用现状来看,由于目前国内相对高昂的云计算部署成本和迁移成本,并且加之应用部署的时间较短,部署云计算的用户尚难以真正感受到云计算对于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成本节省和业务竞争力的提升。

  个人认为,目前国内企业云计算的部署,更多的是出于对云计算未来收益的预期,难以成为依靠云计算实现利益的现实样板。

  至于云计算新商业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但事实上,在缺乏云计算应用基础规模的情况下,任何对未来云计算商业模式的预测和探讨都会因为缺乏实践的土壤,而变得充满不可预见性。

  云计算当前发展的重点,在于能够向用户提供的云计算服务种类,并提升用户感知,借以让用户感受到传统软件服务与云计算服务的差异,唤起公众对云计算服务的兴趣,扩大云计算用户的规模,特别是云计算公众客户的规模,这时候才有可能谈论所谓的云计算商务模式。

  一个新兴产业未获得规模和成熟发展前,任何商业模式在运行之初,都不可能预期未来的成功与失败,这充满了非常多的不可测和偶然性。事实上,现在颇受赞誉的马云的淘宝C2C商业模式,在运行之初,没有人认为会成功;因此,现在讨论何种商业模式是成功的云计算商业模式,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张鹏

  中小企业“入云”需谨慎考量

  《通信世界周刊》:云计算号称是软件业的二次生命,根据国内IT商业环境,那些中小型软件企业何时才能够真正转身云计算,这其中是否还存在技术或商业上的难点?

  程德杰:从技术和商业衡量,并不是所有的软件企业都需要和能够转型到云计算领域。

  中小软件企业在考虑转型云计算领域时,要首先考虑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技术积累,以及是否能够承受业务服务向“云端”迁移所带来的成本阵痛。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转型云计算后,向客户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给用户带来更优越的应用感知,是否能够帮助用户减低成本,是否能够帮助中小软件企业自身降低服务提供和运营成本。

  如果不能获得上述的肯定回答,个人建议那些中小软件企业,当前还是以提升服务对客户的价值和改善客户的应用感知为主线;不要盲目攀比技术上的投入,需知技术上的先进性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市场上的成功,这一点从摩托罗拉当年“铱星”的例子便知。

010-62227852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裕曦路11号(南区)3号楼B-108室

邮编:101318

2016 - 2022 北京关键要素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38094号-4 http://www.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