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 高新区集聚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

2012-09-14 855 人民网 编辑:Alex

  20年前,国家高新区建设拉开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序幕,推动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大潮。 

  20年来,国家高新区鼓励和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走出高墙大院,吸引大批海外留学人员踏上回国之路,共同投身创新创业热潮。 

  20年来,国家高新区始终高举创新创业的旗帜,凝聚了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形成了包括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内、涵盖各技术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创新人才的富集地和技术创新的集聚区。 

  国家高新区广纳科技英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国家高新区建设2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聚集了柳传志、任正非、施正荣、李彦宏、邓中翰等一批擎起民族品牌大旗的企业家,汇聚了袁隆平、卢光王秀、黄伯云、罗永章、王晓东等一群世界知名的科学家。 

  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下海的柳传志,在单位传达室旁边的两间小屋里,利用20万元的启动资金,和两个合作伙伴一起创办了北京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他只用10余年的时间,就带领联想由一个注册资金20万元的院办企业成长为年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旗舰型企业集团,成为收购计算机业巨头IBM公司个人计算机业务的中国企业。 

  从国外归来的李彦宏,怀抱“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的梦想创办了百度。经过多年努力,百度已经成为中国人最常使用的中文网站、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百度的成功也使中国比肩美国、俄罗斯和韩国,成为全球4个拥有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超级稻制种育种技术为依托,在长沙高新区创办了隆平种业,建设集研发、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杂交水稻种子培育加工基地,加快杂交水稻技术的研发。在袁隆平的带动下,长沙高新区聚集了一大批杂交水稻育种领域的先进人才和研究团队,开展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将我国水稻基础研究和杂交育种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为解决世界性缺粮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20年来,从科技人员自筹资金“下海”创业发展,到大批海归携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国际资本回国创业,众多科技人员、创业者、企业家纷纷汇集到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创新创业队伍。截至2010年年底,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博士4.5万余名、硕士37.7万余名,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169.9万人。 

  国家高新区构筑创新创业“暖巢”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年来,国家高新区致力于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打造一流的工作、生活和事业平台,通过政策创新引领体制机制创新,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构筑创新创业“暖巢”,努力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 

  以无锡高新区为例,目前园区已经建成“三创”载体面积300万平方米,其中政府主导建设的165万平方米;建立各类销售和研发总部近50家,各类区级以上工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220余家,创投行业规模达到82亿元。无锡高新区实施了6大功能分区、18个优化发展片区的统筹一体化开发,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总体框架基本搭建形成。 

  如今,无锡高新区初步构建起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一批优秀创新型科技人才慕名前来。目前,无锡高新区已引进中央“千人计划”7人、无锡市“530”企业410家、国内外院士38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高的关键所在。厦门火炬高新区一方面注重把产业发展与培养、吸引、使用人才联动推进,明确把光电、计算机及通讯设备、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培养、吸引、使用人才联动推进,实现产业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以人才基地为平台,在已有基础上扩大产学研结合的范围,与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人才培训平台。除了为院校的科技成果到园区转化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外,厦门火炬高新区还积极组织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创建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研究室,共建研究开发机构,重点解决行业内共性技术难题,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推动建立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联盟。 

  济南高新区依托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构建信息通信领域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体系。由济南高新区提供载体、税收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环境,整合山东省“万人计划”、济南市“5150计划”、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引进海外团队专项计划、山东省科技厅项目资金等资源,联合建立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人才扶持体系,以每个团队300万-500万元的扶持额度,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高水平IT团队到济南高新区创业。 

  目前我国共有88个国家高新区,根据有关部门对其中36个国家高新区的不完全统计,36个国家高新区先后出台了“530计划”、“高聚工程”等近百个针对海外创新创业人才的专项政策和计划。 

  截至目前,国家高新区基本都已制定了吸引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开展了高新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调研工作。国家高新区通过海外留学人员洽谈会、高层次人才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搭建人才交流的平台,努力创造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和机制,积极吸引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国家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 

  新时期,在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人才观的大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积极建设人才特区,在聚集创新型科技人才方面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2011年3月,中组部等15个中央部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率先在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这是中央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建设人才强国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建设人才特区,就是要借鉴当年兴办经济特区的经验,创建以人才为主导的特区,把国家高新区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聚集区和全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区,发挥示范作用。 

  目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正式启动实施拔尖领军人才开发工程、自主创新平台搭建工程、高端成果转化扶持工程、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工程、科研学术环境创建工程、北京人才公寓建设工程等6项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的重大工程,具体落实资金奖励及财政扶持、股权激励、人才培养、人才兼职、居留与出入境、落户、进口税收、医疗、住房、配偶安置等10项支持政策,大力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发现使用青年英才,努力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体现中国特色的人才特区。 

  继中关村之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高新区、长春高新区等国家高新区掀起了一股建设“人才特区”的热潮。 

  南京高新区凭借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海内外领军人才引进模式,建立人才特区。南京高新区启动实施“三创百人计划”,推广“三创”载体领军人才模式,充分利用南京科教资源优势,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携手合作,重点在计算机软件新技术、生物医学技术、微电子、材料物理与化学等领域开展合作。预计到2015年年底,南京高新区将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此外,南京高新区还加强了面向领军人才的住宿配套建设工作,总投资3.6亿元、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的高级人才公寓楼正在加紧建设。 

  长春高新区打造汇聚产业精英人才的“长白慧谷”,建立高品质、高效能、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高地,率先在东北地区建成地域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完善、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创新活跃、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引领“长吉图”、辐射东北亚的人才特区。长春高新区以引进符合中央“千人计划”、吉林省“双百千万人才计划”、长春市“百人工程”条件的人才为重点,5年内引进海外高端领军人才30名,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300名、高技能人才1000名。到2015年,长春高新区人才资源总量将达到14.5万人,培育100家以上由高层次人才领军、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的明星企业。 

  20年来,在国家高新区这片充满激情的土地上,马云、马化腾、施正荣、冯军等一批用智慧转化为财富的科技企业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创业英雄。华为、中兴通讯、用友、阿里巴巴、新浪、尚德等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企业成为行业科技进步的标杆。 

  新时期,乘着大力建设“人才特区”的东风,国家高新区将进一步吸引和聚集胸怀抱负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秉持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昂扬的斗志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迈进。

010-62227852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裕曦路11号(南区)3号楼B-108室

邮编:101318

2016 - 2022 北京关键要素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38094号-4 http://www.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