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即将重启 林草碳汇迎来新机

2024-01-08 112

林草碳汇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日,本报记者在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举办的“COP28后林草碳汇”研讨活动上获悉,随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造林碳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的陆续发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即将重启,林草碳汇作为CCER的重要项目类型之一,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3年10月,生态环境部制定发布了包括造林碳汇(含竹林)在内的4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作为新版CCER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第一主笔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朱建华介绍:“新版造林碳汇方法学适用于乔木、竹子、特灌林等多种类型造林项目,在核算方法、数据真实性和保守性等方面做了优化。”例如,基于潜在的自然灾害和人为损害的风险,新版方法学增加了对造林项目非持久性风险的扣减。此外,新版方法学还增加了免予额外性论证的项目条件,即凡符合在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或属于生态公益林这3种条件之一的造林项目均可免予额外性论证。朱建华表示:“这些简化和优化将有助于林业碳汇项目的审定核查,在CCER市场上实现碳汇生态产品的价值,从而反哺生态保护,并使社区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气候、社区及生物多样性标准》认证的碳汇项目能够获得市场溢价,鼓励对具备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兼具社区发展等多重效益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在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咨询事业部副总经理孟兵站看来,目前碳汇项目开发仍较少关注到生态效益,特别是在CCER等以履约为主的市场中。他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出于履约需求购买碳汇的企业对生物多样性效益的认可度和需求不足;二是缺少权威的生物多样性效益量化标准。

在不久前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上,以林业碳汇为主的生态系统碳汇再次受到广泛关注。本次大会形成的决议中提出,要加强努力,在2030年前停止和扭转毁林及森林退化。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世荣看来,可以从保碳、扩碳、增碳及碳资源化利用等四个技术路径着手提高森林碳汇潜力。保碳措施主要是保护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扩碳措施为造林,主要是人工造林、国土绿化等;增碳措施为再造林、退化林改造和森林经营管理;碳资源化利用措施主要是通过生物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并生产利用木质林产品。

近年来,我国通过持续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库容量”。据了解,近10年我国累计完成造林10.25亿亩,全球增加的森林面积1/4来自中国。同时,通过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高“碳库增量”;通过严格保护林草资源,防止碳库损失和碳逆转,稳定“碳库存量”。全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长,全国草地面积居世界第一位,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质量、稳定性和碳汇能力稳步提升。

“天然林作为长期自然演替形成的结构复杂、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刘世荣表示,提升森林碳汇应首先确保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要特别注意避免大规模皆伐等毁林行为。目前,南美洲和非洲地区毁林是全球森林碳汇提升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此外,支持林业碳汇发展,资金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据联合国环境署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森林增汇的平均成本为每吨30~50美元。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坦言:“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仅靠公共资金或碳市场是远远不够的,绿色金融是关键解决方案之一。”我国在绿色金融支持林业碳汇领域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包括债券、质押贷款和回购、保险等。为创造良好环境,推动绿色金融支持林业碳汇发展,张洁清建议,应加快建设激励和保障机制,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林业碳汇相关方法学。


010-62227852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裕曦路11号(南区)3号楼B-108室

邮编:101318

2016 - 2022 北京关键要素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38094号-4 http://www.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