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报告(2025)》发布!报告牵头人为您解析核心看点

2025-05-13 23

“专精特新”

ZJUSOM

近日,在万物生长大会专精特新企业分论坛上,《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报告(2025)》发布。该报告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研发,获帆软数据应用研究院、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杭州)支持作为报告的牵头人和研发者之一,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企业投资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隐形冠军国际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邬爱其在现场解读报告,为在场中小企业提供观点、思考。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数字技术革命的双重浪潮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悄然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浙大管院邬爱其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这些深耕细分领域、以技术创新见长的企业,不仅是产业链“强链补链”的关键角色,更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支点。然而,如何突破资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增长,仍是中小企业亟需破解的难题。 


本期【专精特新】,我们一起来听听邬爱其教授对于报告的深度解读以及对专精特新企业未来航向的探讨。


学者简介


图片

邬爱其

浙大管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授


01

当前,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邬爱其教授在谈及报告研发初衷时说,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壮大专精特新企业,而作为学术单位,浙大管院也有责任和能力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相应的学术支持。该报告可以帮助研判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的现状,更全面深入地认知专精特新企业的属性特征,发现它们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建议。以下是邬爱其及其研究团队对于专精特新企业当前发展特点的总结。


特点一



区域集聚与跨域协同共生


专精特新企业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集群效应与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双重特征。邬爱其表示,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区域已成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孵化沃土”。以北京、深圳、上海、苏州、杭州为代表的头部城市,凭借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密集的科研资源与开放的市场环境,孕育了众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城市依托创新创业生态与产业链配套优势,吸引大量企业集中布局,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的辐射网络。另外还存在“地方产业差异化布局,主导行业特色鲜明”的特征,例如广东省电子制造业优势突出;江浙地区则以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主,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与分工强化了区域间的互补性。


与此同时,跨区域拓展成为企业壮大的重要路径:例如,根据接近市场、便利分工、促进创新等现实需求,江苏省小巨人企业分支机构主要流向上海、广东等地,浙江省则重点布局江苏、广东和北京,形成“本地深耕+跨域联动”的协同模式。这种布局既巩固了区域产业集群的优势,又通过资源互通加速全国产业链整合,推动企业从单一区域深耕向多极协同升级。


图片

图片来源:千库网


特点二



以战新产业为主导,以技术创新为驱动


报告中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分布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赛道,深度融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中,并围绕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方向延伸细分优势,形成以核心技术为支撑的产业生态。它们通过持续深耕细分领域,填补产业链薄弱环节,成为“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者。


通过分析企业岗位需求发布信息,邬爱其也发现,小巨人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超七成的小巨人企业有技术类岗位需求,高素质技术人才缺口显著。可见,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


图片

图片来源:千库网


特点三



集团培育与多能级企业共生 


“以往大家大多关注独立创业型专精特新企业,但今天我们发现,集团化培育已经成为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路径。”邬爱其提到,大型企业和行业龙头通过技术输出、资源整合等方式,孵化培育了大量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形成“母体支撑+垂直深耕”的生态体系。与此同时,不同规模能级企业间的协同效应显著,小巨人企业密集区域往往也是大型企业聚集地,双方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紧密合作,形成“大企业搭台、小企业唱戏”的良性生态——大企业释放专业化分工需求,中小企业则凭借技术专长融入产业链关键环节,共同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创新升级。


以杭州为例,“杭州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意愿强,杭州本身也是数字之城,数字经济基础好。”邬爱其说:“大中小企业共建共享数字创新创业生态,大企业把一些业务外协给小企业,小企业参与分工能更好融入大企业生态,双方形成良性协作,小企业也有更好的发展机遇。”这种多层次协作机制不仅加速了技术、资金和市场资源的流动,还通过专业化分工提升了整体产业效率,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从单一技术创新向系统化竞争力跃迁。


图片

图片来源:千库网


特点四



数字化梯度转型与技术前瞻探索


在数字化转型中,专精特新企业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多数企业处于从基础改造向深度应用的过渡期。超过半数的企业已完成核心业务场景的数字化升级,依赖数据分析工具优化决策效率;部分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亟待通过简易工具构建数据管理能力;仅有少数领先企业迈入深度数字化阶段,尝试通过智能工具实现业务全链条驱动。不过,邬爱其也特别提醒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量体裁衣”,避免盲目投入。应该从“赶时髦”转向“精准发力”。


此外,尽管人工智能应用尚处早期,但已有企业开始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研发等领域探索AI技术落地,例如利用算法优化生产流程或开发智能质检系统。数字化转型的分层推进既反映了企业资源投入的差异,也为后发者通过技术迭代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潜在空间。


图片

图片来源:千库网


特点五



国际化布局与市场双向拓展


从“借船”到“造船”,专精特新企业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在巩固本土市场的同时稳健布局国际市场。近三成的小巨人企业发布出海岗位需求,岗位集中在外贸销售、区域市场拓展和外语翻译等领域。海外布局以东南亚、欧洲为重点市场,分支机构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邬爱其强调,国内市场仍是根基,多数企业通过本地化服务与区域渠道深耕维持基本盘稳定。国际化战略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多样性,还推动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这种“本土稳健+外向开拓”的双轨模式,既规避了单一市场风险,又为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片

图片来源:千库网


02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水平如何,

未来应如何发力?


近年来,专精特新上市企业群体不断扩大,成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从学术角度评价专精特新上市企业综合发展水平,邬爱其团队采用自研框架,构建专精特新上市企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图片

专精特新上市企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报告运用此指标体系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总结和刻画:整体而言,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水平较好、成长导向优势突出、成长动能较为强劲,这意味着它们“劲头足”、“目标高”、“功夫好”,若能以成长导向引领发展,用“专精”和“特新”双轮驱动成长,有望实现更优的经营效益和社会贡献。基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典型特性和发展现状,邬爱其团队提出了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Y”型模式,即“技术领域专业化”、“行业场景多样化”、“技术与场景交融化”,并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有限资源,无限可能


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资金、人才短缺问题。邬爱其建议:资源投入需“刀刃向内”,优先强化技术研发与人才储备。可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工程师,或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共建创新平台,以“抱团”模式降低研发成本。  

梯度培育,生态赋能


在政策层面,邬爱其提出需进一步优化梯度培育机制,针对初创期、成长期企业提供差异化支持;同时,鼓励大企业开放场景、共享资源,构建“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产业生态。

量体裁衣,精准发力


邬爱其认为,数字化转型应结合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数字化工具,避免盲目追求技术潮流,可以优先通过数字化实现降本增效。随着数字化进程深入,企业需加强数字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匹配度,尤其借助大客户数字化升级的带动作用,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和产品研发能力。

引才用才,创新驱动


企业应“强化人才战略支撑创新发展”。重点吸引技术性人才(支撑科技创新)国际化人才(助力海外市场拓展)数字化人才(推动智能化转型)。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满足快速技术迭代和全球化竞争需求。

合规责任,增强韧性


报告中显示,合规责任与组织韧性是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动能的基础。企业需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完善内控体系、强化风险管理,尤其关注供应链安全与数据合规,避免“野蛮生长”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从企业出海角度,国际化布局应立足细分领域优势凭借在细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市场话语权,开拓多元化海外市场,降低单一市场依赖风险。还可以通过服务在华跨国公司供应链实现“间接国际化”,扎根中国本土市场,逐步拓展全球布局。


精特新企业的崛起,映射出中国制造业从“规模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型的坚定步伐。作为国内专精特新企业研究的领军机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深度参与国家战略与企业实践。团队持续发布权威报告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更通过案例研究、企业诊断、人才培养等方式,助力中小企业突破管理瓶颈。未来,浙大管院将延续和优化“学术引领+实践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肩负起一流高校在产业升级中的社会责任与创新担当。 

图片


010-62227852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裕曦路11号(南区)3号楼B-108室

邮编:101318

2016 - 2022 北京关键要素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38094号-4 http://www.beian.miit.gov.cn/